首页> 全诗> 李白《蜀道难》原文解析与考试重点

李白《蜀道难》原文解析与考试重点

时间:2025-08-19 09:15:02

李白《蜀道难》原文解析与考试重点

《蜀道难》是李白浪漫主义诗风的代表作,以夸张笔法描绘蜀道艰险,暗含仕途坎坷的隐喻。本文将从原文、译文、创作背景、艺术特色及考试要点全面解析,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这首诗的文学价值与思想内涵。

原文

蜀道难

李白

噫吁嚱,危乎高哉!蜀道之难,难于上青天!

蚕丛及鱼凫,开国何茫然。

尔来四万八千岁,不与秦塞通人烟。

西当太白有鸟道,可以横绝峨眉巅。

地崩山摧壮士死,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。

译文

啊呀呀,多么高峻危险!蜀道的艰难,比登天还难!

蚕丛和鱼凫两位古蜀王,建国的年代多么渺远。

从那以来四万八千年,一直不与秦地互通人烟。

西面太白山只有飞鸟能过,可以横越峨眉山巅。

山崩地裂壮士牺牲,这才有石梯栈道相连。

注释

"噫吁嚱":感叹词,读作yī xū xī,表现强烈惊叹。

"蚕丛及鱼凫":传说中古蜀国的两位开国君主,此处借指远古时期。

"四万八千岁":夸张手法,极言时间久远。

"鸟道":形容山路狭窄如鸟飞行的路径。

"天梯石栈":古代在悬崖上凿石架木的通道。

创作背景

此诗作于唐玄宗天宝初年,李白首次入长安时期。当时蜀道是连接关中与四川的主要通道,以险峻著称。诗人借蜀道之难隐喻仕途坎坷,表达对前途的忧患意识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特点:全诗三部分递进式展开,先总写蜀道之难,再具体描绘险峻景象,最后抒发感慨。

2. 语言艺术:大量使用夸张、比喻等修辞手法,"难于上青天"成为千古名句。

3. 思想内涵:表面写蜀道艰险,实则寄托诗人对人生道路的深刻思考。

4. 艺术特色:将神话传说与现实描写相结合,展现浪漫主义风格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

《蜀道难》开篇即以"噫吁嚱"的强烈感叹先声夺人,这种罕见的感叹词组合在唐诗中独具特色。诗人用"难于上青天"的夸张比喻,为全诗奠定了雄奇奔放的基调。中间部分通过"地崩山摧"的神话传说,将蜀道的险峻神秘化,体现了李白诗歌想象奇特的典型特征。

范文二

诗中"蚕丛及鱼凫"的典故运用,不仅增加了历史厚重感,更巧妙地暗示了蜀道的历史悠久。李白将地理描写与神话传说熔于一炉,创造出亦真亦幻的艺术境界。这种虚实相生的手法,正是其浪漫主义诗风的重要体现,也使《蜀道难》成为唐诗中不可多得的瑰宝。

考试重点整理

1. 重点字词:噫吁嚱(yī xū xī)、鱼凫(fú)、石栈(zhàn)

2. 文学常识:乐府旧题、浪漫主义代表作、创作于天宝年间

3. 艺术手法:夸张、用典、虚实结合

4. 意象分析:"天梯石栈"象征人生道路的艰险

5. 情感主旨:借景抒情,表达仕途艰难的忧患意识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简答题

1、问:"难于上青天"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?有什么表达效果?

答:运用夸张修辞,极言蜀道之艰险,给人强烈视觉冲击。

解析:这种夸张手法是李白诗歌的典型特征,增强了艺术感染力。

2、问:诗中引用蚕丛、鱼凫的典故有何作用?

答:增加历史厚重感,暗示蜀道历史悠久,与世隔绝。

解析:用典是唐诗常见手法,此处用得自然贴切。

3、问: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?

答:既惊叹自然奇观,又暗含对仕途艰难的忧虑。

解析:李白常借自然景物抒发人生感慨,具有双重意蕴。

二、选择题

1、"噫吁嚱"的正确读音是:

A. yī yù xī

B. yī xū xī

C. yì xū xì

D. yī yú xī

答案:B

解析:这是古汉语中的感叹词,现代汉语中已不常用。

2、《蜀道难》的体裁是:

A. 五言古诗

B. 七言绝句

C. 乐府诗

D. 律诗

答案:C

解析:此诗沿用乐府旧题,属于古体诗范畴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