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全诗> 白居易《琵琶行》原文解析与考试重点

白居易《琵琶行》原文解析与考试重点

时间:2025-08-15 10:15:02

白居易《琵琶行》原文解析与考试重点

《琵琶行》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,通过描绘琵琶女的遭遇与诗人的贬谪经历,展现封建社会底层人物的悲苦命运。本文提供原文、译文、创作背景及艺术鉴赏,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诗中情感与艺术特色。

琵琶行

白居易

浔阳江头夜送客,枫叶荻花秋瑟瑟。

主人下马客在船,举酒欲饮无管弦。

醉不成欢惨将别,别时茫茫江浸月。

忽闻水上琵琶声,主人忘归客不发。

寻声暗问弹者谁?琵琶声停欲语迟。

移船相近邀相见,添酒回灯重开宴。

千呼万唤始出来,犹抱琵琶半遮面。

转轴拨弦三两声,未成曲调先有情。

……(原文较长,此处节选部分)

译文

秋夜在浔阳江边送别友人,枫叶和荻花在风中萧瑟作响。

我下马走进船舱,举杯欲饮却无音乐助兴。

醉意中离别更添惆怅,只见月光洒满茫茫江面。

忽然听见水上传来琵琶声,我忘记归去,友人也不忍启程。

轻声询问弹奏者是谁?琵琶声停,似有迟疑。

移船靠近邀请相见,重新添酒点灯摆宴。

多次呼唤她才现身,怀抱琵琶半掩面容。

调弦试音几声,未奏曲调已透深情。

注释

【瑟瑟】拟声词,形容风吹草木声,此处暗含凄凉。

【管弦】代指音乐,反映唐代宴饮必有乐舞的习俗。

【半遮面】细节描写,既表现琵琶女的矜持,又暗示其坎坷身世。

【转轴拨弦】动作描写,展现演奏者专业素养,为下文音乐描写铺垫。

创作背景

元和十一年(816年),白居易因直言进谏被贬江州司马。秋夜送客浔阳江畔时,偶遇长安故倡弹奏琵琶,二人身世共鸣催生此作。诗中琵琶女形象融合了唐代乐伎普遍命运,而"同是天涯沦落人"的感慨,实为诗人对自身政治遭遇的抒怀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特色:采用"叙事-描写-抒情"三层递进,先写偶遇,再描音乐,终发感慨,脉络清晰。

2. 语言艺术:运用"大弦嘈嘈""小弦切切"等拟声词,化听觉为视觉形象,开创音乐描写新境界。

3. 思想内涵:突破士妓阶层隔阂,体现"众生平等"的人文关怀,这在等级森严的唐代尤为可贵。

4. 艺术对比:琵琶女"今年欢笑复明年"与"暮去朝来颜色故"形成强烈反差,增强悲剧力量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

《琵琶行》最动人处在于音乐与人生的交响。白居易将抽象乐音转化为"急雨""私语""珠落玉盘"等具体意象,使读者如临其境。更深刻的是,这种音乐描写始终服务于人物命运展现。当"四弦一声如裂帛"戛然而止时,不仅是乐曲终了,更是琵琶女人生希望的破碎。诗人以音乐为媒介,完成从艺术鉴赏到生命观照的升华。

范文二

诗中"同是天涯沦落人"的命题,打破了传统士大夫的优越感。白居易作为江州司马,却能与倡女产生精神共鸣,这种跨越阶层的共情能力,源自其"文章合为时而著"的文学主张。值得注意的是,琵琶女的自述采用对比手法:昔日"五陵年少争缠头"与如今"老大嫁作商人妇",不仅是个体悲剧,更折射出唐代艺伎制度的残酷性。

考试重点整理

1. 重点字词:嘈嘈(cáo)、幽咽(yōu yè)、钿头银篦(diàn tóu yín bì)、阑干(lán gān)

2. 文学常识:新乐府运动代表、歌行体特点、唐代教坊制度

3. 意象体系:江月(孤寂)、枫荻(萧瑟)、空船(落寞)

4. 艺术手法:通感修辞("银瓶乍破水浆迸")、细节描写("整顿衣裳起敛容")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简答题(3道)

1、问:"别有幽愁暗恨生,此时无声胜有声"体现了怎样的艺术境界?

答:通过音乐停顿营造"空白美",将无形愁绪转化为可感知的审美体验。

解析:此句突破音乐描写常规,以静衬动,体现道家"大音希声"的哲学思想。

2、问:诗中三次出现"江月"意象有何作用?

答:首尾呼应形成时空闭环,既渲染凄凉氛围,又象征永恒与无常的对照。

解析:第一次"江浸月"写景,第二次"绕船月明"抒情,第三次"月照孤舟"点题。

3、问:白居易为何选择琵琶女作为抒情载体?

答:琵琶女兼具技艺与沧桑,其命运起伏最能引发贬谪文人的身份认同。

解析:唐代乐伎常为官妓,与士大夫存在政治命运上的隐喻关联。

二、选择题(2道)

1、"间关莺语花底滑"描写的是:

A. 琵琶音色清丽

B. 实际听到的鸟鸣

C. 歌女嗓音婉转

D. 江边自然声响

答案:A

解析:此句用黄莺啼叫比喻琵琶的流畅音色,属通感手法。

2、诗人"江州司马青衫湿"的主要原因:

A. 离别伤感

B. 音乐动人

C. 身世共鸣

D. 江风刺眼

答案:C

解析:从"同是天涯沦落人"可知,泪湿青衫源于对共同命运的悲悯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