杜牧《泊秦淮》原文解析与考试重点
杜牧的《泊秦淮》以夜泊秦淮河为背景,通过描绘商女歌声与江月烟笼的对比,暗讽晚唐统治者的醉生梦死。本文将从原文、译文、创作背景、艺术特色及考试要点展开分析,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这首七绝的深刻内涵。
杜牧《泊秦淮》
烟笼寒水月笼沙,
夜泊秦淮近酒家。
商女不知亡国恨,
隔江犹唱后庭花。
译文
迷蒙的烟雾笼罩着寒凉的江水,月光洒在岸边的沙洲上。
夜晚将船停泊在秦淮河畔,靠近歌舞升平的酒家。
歌女们似乎不懂得什么是亡国之恨,
隔着江水依然唱着《玉树后庭花》这样的亡国之音。
注释
烟笼寒水:双"笼"字叠用,描绘水雾与月色交融的朦胧景象。"寒"字暗示深秋季节。
秦淮:长江下游支流,流经南京,六朝时为繁华娱乐之地。
商女:歌女。一说指商贾之家的女乐,暗指统治阶级的奢靡生活。
后庭花:陈后主所作《玉树后庭花》,被视作亡国之音的代称。
创作背景
杜牧生活在晚唐会昌年间,当时宦官专权、藩镇割据。诗人夜泊秦淮时,目睹达官贵人沉溺声色,借南朝陈叔宝因《玉树后庭花》亡国的典故,警示当权者重蹈覆辙的危险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特色:前两句写景叙事,后两句议论抒情,转折自然。"近酒家"三字为下文埋下伏笔。
2. 语言艺术:"笼"字重复使用形成视觉层次,"犹唱"的"犹"字强化批判力度。
3. 思想内涵:表面写歌女无知,实则讽刺统治者的麻木不仁,体现士大夫的忧患意识。
4. 表现手法:以乐景写哀情,通过《后庭花》的典故实现古今时空的叠合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:朦胧夜色中的清醒者
杜牧以画家般的笔触勾勒秦淮夜景,"烟笼""月笼"的叠词运用营造出梦幻般的意境。然而这柔美画面下暗藏锋刃,当"后庭花"的旋律穿透江雾,诗人以"不知"与"犹唱"的强烈反差,撕开晚唐繁华表象。这种以柔克刚的批判方式,正是晚唐咏史诗的典型特征。
范文二:声音里的历史警钟
诗中"唱"字堪称诗眼。陈后主时期的亡国之音穿越三百年时空,在晚唐秦淮河上再度响起。杜牧巧妙运用听觉意象构建双重时空:表面上写眼前歌女演唱,实则让历史回声与现实施虐形成共振。这种"声音蒙太奇"的手法,比直白议论更具艺术感染力。
考试重点整理
1. 重点字词:笼(lǒng,笼罩)、秦淮(qín huái)、商女(歌女)、后庭花(典故)
2. 文学常识:杜牧"小李杜"之称、咏史诗特点、晚唐历史背景
3. 艺术手法:借景抒情、用典(陈后主典故)、对比手法
4. 意象分析:烟月(朦胧美)、寒水(时局隐喻)、歌声(批判载体)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简答题
1. 问:"烟笼寒水月笼沙"在写景上有何特点?
答:运用互文手法,烟雾与月光同时笼罩着寒水和沙岸,构成朦胧清冷的画面。
解析:双"笼"字形成视觉层次,"寒"字暗示深秋季节,为全诗奠定感情基调。
2. 问:诗人为何特意点明"近酒家"?
答:暗示秦淮河畔的奢靡场所,为下文"商女唱后庭花"的场景作铺垫。
解析:三字看似平淡,实则为批判主题埋下伏笔,体现杜牧含蓄深沉的诗风。
3. 问:全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?
答:表面写歌女无知,实则抒发对统治者醉生梦死、不恤国事的忧愤之情。
解析:借古讽今是晚唐咏史诗的典型手法,体现士大夫的忧患意识。
二、选择题
1. "商女"在诗中的具体指代是:
A. 经商女子
B. 歌伎
C. 商人之妻
D. 宫女
答案:B
解析:结合唐代语境,"商女"特指酒肆中的歌女,暗示享乐场所。
2. 诗中"后庭花"的典故出自:
A. 汉武帝时期
B. 南朝陈后主
C. 唐玄宗时期
D. 隋炀帝时期
答案:B
解析:陈叔宝作《玉树后庭花》终致亡国,成为后世讽喻昏君的典型意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