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全诗> 杜甫《春望》原文解析与考试重点

杜甫《春望》原文解析与考试重点

时间:2025-08-12 14:00:03

杜甫《春望》原文解析与考试重点

《春望》是杜甫在安史之乱期间创作的爱国诗作,以破败长安的春景反衬诗人忧国伤时的沉痛情感。本文将从原文、译文、创作背景、艺术特色等多角度解析,并提供考试高频考点与试题范例。

杜甫《春望》

国破山河在,城春草木深。

感时花溅泪,恨别鸟惊心。

烽火连三月,家书抵万金。

白头搔更短,浑欲不胜簪。

译文

国家破碎而山河依旧,春日长安草木丛生。

感伤时局见花开反落泪,离恨中听鸟鸣倍觉惊心。

战火已延续三个多月,一封家信价值万两黄金。

白发越搔越显稀疏,几乎无法插住发簪。

注释

【国破】指长安被安史叛军攻陷。"破"字凸显政权崩塌的惨烈。

【草木深】草木疯长暗示人烟稀少,反衬"城春"的荒凉。

【花溅泪】移情手法,将主观悲痛投射于客观景物。

【抵万金】夸张修辞,凸显战乱中亲情的珍贵。

【不胜簪】细节描写,通过发簪难绾的具象展现衰老焦虑。

创作背景

公元757年,杜甫被困沦陷的长安。时值安史叛军肆虐,唐玄宗西逃,诗人目睹都城满目疮痍。此前他将家小安置在鄜州羌村,自身处境与家国命运的双重困境催生此作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特征:前四句写景抒情,后四句叙事寄慨,形成"景-情-事-志"的经典律诗结构。

2. 艺术手法:颔联"花溅泪""鸟惊心"运用反衬手法,以乐景写哀情。

3. 思想内涵:将个人离乱之痛与家国兴衰紧密结合,体现儒家"诗史"精神。

4. 语言特色:"烽火""家书"等意象群构成战乱符号系统,具有强烈时代特征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

《春望》最动人处在于将宏大历史叙事转化为微观生命体验。"白头搔更短"的衰老焦虑,与"国破山河在"的永恒之问形成时空对话。诗人以颤抖的手抚摸残缺的江山,个人命运成为时代创伤的缩影。这种"小中见大"的笔法,正是杜甫被称为"诗圣"的关键。

范文二

诗中"草木深"三字堪称诗眼。表面写春草疯长,实则暗含《诗经·黍离》"彼黍离离"的典故。都城荒芜而草木茂盛,这种悖论式景象比直接描写断壁残垣更具冲击力。杜甫将《黍离》的亡国之悲转化为更具现实感的战乱书写,体现其"沉郁顿挫"的独特风格。

考试重点整理

【字词读音】搔(sāo) 簪(zān) 抵(dǐ) 烽(fēng)

【文学常识】五言律诗四联八句,要求颔联颈联对仗

【艺术手法】反衬、移情、夸张、细节描写

【核心意象】烽火(战争)、家书(亲情)、白发(衰老)

【思想主旨】忧国伤时、感世伤己的儒家情怀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简答题

1、问:首联"国破山河在"与"城春草木深"形成怎样对比?

答:永恒山河与短暂政权的对比,人工城池与自然草木的对比。

解析:通过空间并置展现时间维度,奠定历史沧桑感。

2、问:"感时花溅泪"运用何种抒情手法?

答:移情于景,将主观情感对象化。

解析:继承《楚辞》"香草美人"传统,强化情感穿透力。

3、问:尾联通过什么细节表现忧思之深?

答:以发簪难绾的日常细节,具象化精神痛苦。

解析:符合杜甫"即事名篇"的现实主义创作特征。

二、选择题

1、"恨别鸟惊心"中"惊心"的意思是:

A. 心惊胆战

B. 触动心弦

C. 扰乱心神

D. 震惊诧异

答案:B

解析:此处指鸟鸣引发诗人内心共鸣,非单纯恐惧。

2、下列哪项不是《春望》的艺术特色:

A. 以乐景写哀情

B. 大量用典

C. 细节描写

D. 对仗工整

答案:B

解析:本诗典故运用隐晦,主要靠意象本身传递情感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