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商隐《无题》原文解析与考试重点
李商隐的《无题》诗以隐晦深婉著称,诗中交织着爱情失意与人生感慨。本文通过原文、译文、注释及背景解析,揭示其艺术魅力与思想内涵,并整理相关考试要点。
原文
无题
唐·李商隐
相见时难别亦难,东风无力百花残。
春蚕到死丝方尽,蜡炬成灰泪始干。
晓镜但愁云鬓改,夜吟应觉月光寒。
蓬山此去无多路,青鸟殷勤为探看。
译文
相见本已艰难,离别更觉痛苦,春风衰微,百花凋零。
春蚕至死才停止吐丝,蜡烛燃尽方流干烛泪。
晨起照镜只忧鬓发变白,夜半吟诗倍感月色清寒。
蓬莱仙山距此不算遥远,盼有青鸟代我殷勤探望。
注释
东风无力百花残:东风指春风,"无力"暗示暮春凋零之景,隐喻爱情受阻。
丝方尽:谐音双关,"丝"与"思"同音,暗指相思至死方休。
蜡炬成灰:蜡烛燃烧比喻生命耗尽,"泪"既指烛泪亦指人泪。
蓬山:蓬莱仙山,典出《山海经》,此处代指恋人居所。
青鸟:西王母信使,见《汉武故事》,象征爱情传递者。
创作背景
此诗约作于唐宣宗大中年间,李商隐陷入牛李党争,仕途坎坷。其爱情诗多寄托政治失意,学界认为本诗或暗指与女道士宋华阳的恋情,亦可能隐喻君臣遇合之难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特征:首联写离别之痛与自然衰败,颔联以比喻明志,颈联转写孤独衰老,尾联借神话寄望。
2. 语言艺术:双关、象征手法贯穿全诗,"丝""泪"等意象兼具物理与情感双重意义。
3. 思想内涵:表面写爱情坚贞,深层蕴含对理想追求的执着与生命短暂的悲慨。
4. 审美特色:朦胧多义性构成独特魅力,清代屈复评其"似艳情而非专咏艳情"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
诗中"春蚕""蜡炬"二句堪称千古绝唱。春蚕吐丝的自然现象被赋予人格化色彩,形成"生命不息,追求不止"的崇高意象。蜡炬流泪的描写更将燃烧过程诗意化,烛芯成灰的物理变化与泪水干涸的情感体验完美叠合。这种物我交融的表现方式,既体现李商隐对日常生活细节的敏锐观察,更展现其将普通事物升华为永恒象征的艺术功力。
范文二
尾联的仙境意象值得玩味。诗人将现实阻隔转化为神话想象,蓬山虽远却言"无多路",青鸟本为传说偏说"殷勤探看"。这种虚实相生的写法,既缓解了前六句积累的沉重感,又以超越现实的浪漫笔触,暗示对美好未来的执着期待。纪昀曾指出李诗"寄托深而措辞婉",此联正是典型例证。
考试重点整理
重点字词:蜡炬(là jù)、云鬓(yún bìn)、蓬山(péng shān)
文学常识:李商隐属晚唐诗人,与杜牧合称"小李杜",开创"无题诗"传统
艺术手法:双关(丝-思)、象征(青鸟)、对仗(颔联、颈联)
意象体系:东风(衰败)、春蚕(执着)、月光(孤寂)构成情感链条
主旨理解:表层写爱情,深层寓政治失意与生命意识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简答题
1、问:"春蚕到死丝方尽"运用了何种修辞?有何深层含义?
答:运用谐音双关,"丝"谐"思",表面写春蚕吐丝,实则表达相思至死方休。
解析:李商隐善用自然物象寄托情感,此句成为忠贞不渝的经典比喻。
2、问:诗中"晓镜""夜吟"二句反映了怎样的心理状态?
答:通过晨起梳妆、夜不能寐的细节,表现主人公因思念而容颜憔悴、孤寂难眠。
解析:时空对举手法强化了忧思的持续性,月光意象烘托心境凄凉。
3、问:如何理解尾联的"蓬山"与"青鸟"意象?
答:蓬山象征可望不可即的理想境界,青鸟代表沟通希望的使者,体现绝望中的期盼。
解析:神话意象的运用,将现实困境升华为永恒的艺术表达。
二、选择题
1、"东风无力百花残"中"东风"指:
A. 冬季寒风
B. 春季和风
C. 夏季热风
D. 秋季凉风
答案:B
解析:古诗中东风特指春风,与"百花残"共同构成暮春意象。
2、下列哪项不是本诗的艺术特点:
A. 直抒胸臆
B. 比兴手法
C. 典故运用
D. 含蓄委婉
答案:A
解析:李商隐诗以含蓄见长,本诗通篇借意象抒情,非直接宣泄情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