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全诗> 王维《山居秋暝》原文解析与考试重点

王维《山居秋暝》原文解析与考试重点

时间:2025-08-16 10:15:01

王维《山居秋暝》原文解析与考试重点

本文深入解析唐代诗人王维的代表作《山居秋暝》,从诗歌原文、白话译文、创作背景到艺术鉴赏,全面剖析这首山水田园诗的意境与技法,并提供相关考试重点与模拟试题。

原文

山居秋暝

王维

空山新雨后,天气晚来秋。

明月松间照,清泉石上流。

竹喧归浣女,莲动下渔舟。

随意春芳歇,王孙自可留。

译文

空旷的山野刚经过一场新雨,傍晚的天气透出秋天的凉意。

皎洁的月光从松林间洒落,清澈的泉水在山石上流淌。

竹林里传来浣纱女归来的喧笑声,莲叶晃动是渔舟顺流而下。

任凭春天的芬芳早已消逝,这秋色美景仍值得王孙停留。

注释

空山:幽静少人的山林。"空"非指无人,而是远离尘嚣之意。

新雨:刚下过的雨。"新"字突出雨后清新之感。

晚来秋:傍晚时分的秋意。"来"字使时间流动感跃然纸上。

竹喧:竹林中的喧闹声。以听觉写浣女归家的生活场景。

莲动:莲叶摇动。通过视觉细节暗示渔舟活动。

王孙:贵族子弟,此处诗人自指。典出《楚辞·招隐士》。

创作背景

此诗作于王维晚年隐居辋川时期。开元末年至天宝年间,王维在终南山购置辋川别业,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。当时政治环境复杂,诗人借山水田园寄托超脱之志。秋暝即秋日黄昏,这一特定时段的景物变化最能体现诗人"诗中有画"的艺术追求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特点:前六句写景,后二句抒情。景物描写由远及近,从宏观到微观,形成立体画面。

2. 语言艺术:动词"照""流""喧""动"准确传神;形容词"空""新""明""清"营造纯净意境。

3. 思想内涵:通过秋日山居的宁静美好,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。

4. 艺术特色:将声(竹喧)、光(月照)、影(莲动)有机结合,体现"诗中有画"的典型风格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

《山居秋暝》最显著的特点是空间层次的精心经营。诗人先以"空山"确立全景视野,再用"松间""石上"聚焦中景细节,最后以"竹喧""莲动"特写近景动态。这种由远及近的镜头推移,配合"明月""清泉"的光影交织,构成一幅立体的秋暝图卷。尤其"竹喧归浣女"一句,未见其人先闻其声,以听觉补充视觉,这种表现手法在盛唐山水诗中独具匠心。

范文二

王维此诗暗含深刻的禅理思考。"空山"之"空"非虚无之意,而是去除杂念的心灵状态;"随意春芳歇"体现不执着于外物的超脱。诗人将禅宗的"无住"思想融入景物描写,使寻常秋景获得哲学深度。尾联化用《楚辞》典故却反其意而用之,不说"王孙兮归来",而道"王孙自可留",这种对隐逸价值的肯定,反映了盛唐文人精神世界的另一面向。

考试重点整理

1. 重点字词:暝(míng)、浣(huàn)、喧(xuān)、歇(xiē)

2. 文学常识:五言律诗四联结构;王维"诗佛"称号;山水田园诗派代表

3. 艺术手法:视听结合、动静相生、远近对照的表现技巧

4. 意象体系:明月、清泉象征高洁;浣女、渔舟体现田园情趣

5. 思想情感:对自然美的热爱、对隐逸生活的向往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简答题

1. 问:"明月松间照,清泉石上流"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?

答:动静结合(月光静态照耀与泉水动态流淌)、光影对比(明月亮色与松林暗色)、听觉通感(流水声的想象)。

解析:这两句集中体现王维"诗中有画"的特点,通过多感官描写营造立体意境。

2. 问:诗中"空山"的"空"字有何深层含义?

答:既指山林的幽静空旷,也暗喻诗人澄明无杂念的内心状态。

解析:王维深受佛教影响,"空"字体现其将禅意融入自然观照的创作特色。

3. 问: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?

答:超脱功名利禄,安于山林隐逸的闲适情怀。

解析:反用《楚辞》典故,体现诗人对仕隐矛盾的解决方式。

二、选择题

1. "竹喧归浣女"中"浣"的正确读音和意思是:

A. huàn 洗衣服

B. wǎn 弯曲

C. guān 观察

D. mǎn 满足

答案:A

解析:"浣"特指洗涤衣物,读huàn,唐代民间有专职浣纱的女子。

2. 下列哪项不是本诗的艺术特色:

A. 色彩浓烈对比

B. 视听有机结合

C. 空间层次分明

D. 动静相互映衬

答案:A

解析:王维此诗以素雅清淡著称,没有强烈的色彩对比,其他三项都是显著特色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