孟浩然《望洞庭湖赠张丞相》原文解析与考试重点
本文解析盛唐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的五言律诗《望洞庭湖赠张丞相》,通过原文呈现、白话翻译、典故注释及艺术鉴赏,揭示诗中干谒求仕的含蓄表达与壮阔的洞庭气象。读者可掌握科举考试涉及的意象分析、创作背景及干谒诗特点。
原文
望洞庭湖赠张丞相
孟浩然
八月湖水平,涵虚混太清。
气蒸云梦泽,波撼岳阳城。
欲济无舟楫,端居耻圣明。
坐观垂钓者,徒有羡鱼情。
译文
八月洞庭湖水漫涨与岸齐平,水天相接仿佛吞没苍穹。
雾气笼罩云梦古泽,波涛摇动岳阳古城。
想要渡湖却无船桨,闲居隐居愧对盛世明君。
旁观他人临水垂钓,空怀得鱼的热望而不得。
注释
【涵虚】水映天空。涵:包含;虚:天空。
【太清】道家术语,指天道自然,《庄子·天运》有"行之以太清"。
【云梦泽】古泽名,《周礼·职方》载"荆州其泽薮曰云梦",今洞庭湖为其遗迹。
【波撼句】用动词"撼"将自然伟力人格化,与杜甫"吴楚东南坼"并称洞庭名句。
【羡鱼情】典出《淮南子·说林训》"临河而羡鱼,不如归家织网",暗喻求仕之心。
创作背景
开元二十一年(733年),孟浩然西游长安求仕未果,返乡途经洞庭时作此诗赠宰相张九龄。时值张九龄主持科举,诗中"垂钓者"实指掌选拔之权的张丞相,反映唐代文人以诗干谒的风气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章法:前四句写景气象雄浑,后四句抒情含蓄委婉,符合干谒诗"前半颂扬,后半陈情"的固定范式。
2. 艺术手法:"蒸""撼"二字化静为动,与王维"郡邑浮前浦"异曲同工,体现盛唐山水诗雄浑风格。
3. 思想内涵:将求仕之心包裹在隐逸情怀中,既保持士人清高形象,又巧妙传递政治诉求。
4. 诗体特征:五律对仗工稳却无板滞感,颔联"气蒸""波撼"形成空间上的俯仰对应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
此诗最见孟浩然"气象雄浑"的特质。首联以"平""混"二字构建浩渺空间,颔联更以"蒸""撼"赋予自然以生命力度。清代潘德舆《养一斋诗话》称其"足与杜陵'吴楚东南坼'抗衡",正道出这两联的史诗气魄。后四句转折尤其精妙,将求仕之心托喻于"羡鱼",既合诗人隐士身份,又暗含《淮南子》典故的劝诫意味,可谓干谒诗的典范之作。
范文二
诗中暗藏三重对比:前四句的雄浑壮阔与后四句的委婉含蓄形成情感张力;"欲济"的进取与"端居"的退守构成心理矛盾;"垂钓者"的实权与"羡鱼情"的虚望体现身份落差。这种矛盾性恰是盛唐寒士的典型心态——既渴望功名又留恋江湖,正如闻一多所言"唐代诗人的心总在魏阙与山林间摇摆"。孟浩然的高明处在于将这种矛盾转化为诗意张力。
考试重点整理
1. 重点字词:涵虚(hán xū)、云梦泽(yún mèng zé)、端居(duān jū)、羡鱼(xiàn yú)
2. 文学常识:干谒诗定义(文人向权贵自荐的诗体)、五言律诗平仄规律(首句"平起仄收"式)
3. 意象体系:洞庭湖(象征仕途险阻)、舟楫(喻引荐之人)、垂钓(指选拔人才)
4. 核心考点:盛唐山水诗雄浑风格特征、《淮南子》典故的化用、对仗句的艺术分析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简答题
1、问:"气蒸云梦泽,波撼岳阳城"如何体现盛唐气象?
答:通过"蒸""撼"两个动词将自然力量人格化,展现恢弘壮阔的时空意识,符合盛唐诗歌雄浑大气的审美特征。
解析:这两字使静态景物产生动态张力,与王维"江流天地外"同属盛唐典型笔法。
2、问:尾联"羡鱼情"运用了何种典故?有何深意?
答:化用《淮南子》"临河羡鱼不如退而结网",表面写隐士闲情,实则暗示希望得到张九龄提携。
解析:唐代干谒诗常用此类典故,既保持文人风骨又委婉表达诉求。
3、问:如何理解"端居耻圣明"的矛盾心理?
答:在盛世隐居被视为有愧于时代,反映诗人仕隐两难的心态,这种矛盾性正是盛唐寒士典型特征。
解析:可与李白"仰天大笑出门去"对比,展现盛唐文人多元的精神面貌。
二、选择题
1、"涵虚混太清"中"太清"指的是:
A. 道教仙境
B. 天空
C. 清水
D. 宇宙
答案:B
解析:典出《庄子》"太清"指天道自然,此处具体化指水天交融的景象。
2、本诗后四句的主要表现手法是:
A. 直抒胸臆
B. 借景抒情
C. 托物言志
D. 用典喻志
答案:D
解析:通过"舟楫""羡鱼"等典故委婉表达求仕之意,符合干谒诗的写作传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