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白《将进酒》原文解析与考试重点
本文解析李白豪放诗代表作《将进酒》,涵盖原文、译文、创作背景、艺术特色及考试要点,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诗中奔放的情感与生命哲思。
原文
将进酒
唐·李白
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,奔流到海不复回。
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,朝如青丝暮成雪。
人生得意须尽欢,莫使金樽空对月。
天生我材必有用,千金散尽还复来。
烹羊宰牛且为乐,会须一饮三百杯。
岑夫子,丹丘生,将进酒,杯莫停。
与君歌一曲,请君为我倾耳听。
钟鼓馔玉不足贵,但愿长醉不复醒。
古来圣贤皆寂寞,惟有饮者留其名。
陈王昔时宴平乐,斗酒十千恣欢谑。
主人何为言少钱,径须沽取对君酌。
五花马,千金裘,呼儿将出换美酒,与尔同销万古愁。
译文
你可曾见黄河之水从天上倾泻而下,奔涌入海永不回头?
你可曾见高堂明镜中白发催人,清晨还如青丝傍晚已成雪?
人生快意时须尽情欢乐,莫让金杯空对皎洁月光。
上天赋予我才华必有用处,千金耗尽终会再得。
宰杀牛羊纵情享乐,定要一气痛饮三百杯!
岑夫子,丹丘生,快饮酒,莫停杯。
让我为你们高歌一曲,请你们侧耳细听。
钟鸣鼎食的富贵不足羡,只愿长醉不愿醒。
自古圣贤皆孤独,唯有醉客留美名。
昔日陈王曹植设宴平乐观,一斗酒值万钱纵情欢笑。
主人何必说钱少,只管买酒来对饮。
名贵的五花马,值钱的千金裘,叫侍童统统去换美酒,与你们一同消解万古忧愁!
注释
将进酒:乐府旧题,“将”读qiāng,意为“请”。
高堂明镜:厅堂中的镜子,暗喻岁月流逝。
钟鼓馔玉:指贵族生活,钟鼓指音乐,馔玉指美食。
陈王:曹植曾封陈王,其《名都篇》有“归来宴平乐,美酒斗十千”句。
万古愁:超越时空的深沉愁绪,体现李白对生命本质的思考。
创作背景
此诗约作于天宝十一年(752年),李白被排挤出京后漫游梁宋,与友人岑勋、元丹丘登高饮宴时所作。此时诗人政治失意,借酒抒怀,以豪语写悲愤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:开篇以黄河奔流、白发骤生起兴,中间畅饮放歌,结尾以“万古愁”收束,跌宕起伏。
2. 语言:多用夸张(“三百杯”“千金裘”)、对比(“朝如青丝暮成雪”),极具感染力。
3. 思想:表面宣扬及时行乐,实则隐含怀才不遇的激愤与对自由的渴望。
4. 艺术特色:以酒为媒介,将个人情绪升华为对生命价值的叩问,体现盛唐气象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
《将进酒》的豪放背后,是李白对时间永恒的焦虑。开篇两组“君不见”以宏大意象劈空而来,黄河的不可逆与生命的脆弱形成双重压迫。诗人选择用狂欢对抗虚无,“天生我材必有用”的宣言,实则是自我安慰的悲壮。结尾“万古愁”三字,将个人失意与人类共通的生存困境相连,使诗作具有哲学深度。
范文二
李白在此诗中构建了独特的酒神精神。他颠覆传统价值,宣称“古来圣贤皆寂寞”,唯有醉者能超越世俗。诗中频繁出现的数字夸张(三百杯、十千钱)和物质挥霍(五花马、千金裘),并非奢靡炫耀,而是以极端方式表现对生命束缚的挣脱。这种酒醉后的真言,恰是盛唐文人精神自由的缩影。
关于《将进酒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字词读音:将(qiāng)进酒、馔(zhuàn)玉、恣(zì)欢谑(xuè)。
文学常识:乐府诗题来源、李白“诗仙”称号、盛唐浪漫主义特征。
意象分析:黄河(时间永恒)、青丝白雪(生命短暂)、酒(解脱象征)。
名句理解:“天生我材必有用”的复杂心态,“万古愁”的历史内涵。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简答题
1. 问:“朝如青丝暮成雪”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?
答:夸张与对比,极言人生短暂,强化青春易逝的震撼感。
解析:时间压缩至朝夕,黑白色彩对比,体现李白语言张力。
2. 问:诗中“陈王”典故有何作用?
答:以曹植的豪宴自况,既显诗人才情,又暗含政治失意的隐喻。
解析:曹植才高被忌,与李白处境相似,用典含蓄深沉。
3. 问:如何理解“钟鼓馔玉不足贵”的价值观?
答:否定世俗富贵,追求精神自由,反映诗人傲岸不屈的人格。
解析:此句与“古来圣贤皆寂寞”呼应,体现反叛精神。
二、选择题
1. “将进酒”的“将”字正确释义是:
A. 将要
B. 请
C. 携带
D. 长久
答案:B
解析:乐府旧题中“将”为发语词,表劝酒之意。
2. 下列哪项不是诗中核心意象?
A. 黄河
B. 明月
C. 白发
D. 美酒
答案:B
解析:明月虽在“空对月”中出现,但非贯穿全诗的意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