苏轼《念奴娇·赤壁怀古》原文解析与考试重点
本文解析苏轼豪放词代表作《念奴娇·赤壁怀古》,涵盖原文、译文、创作背景及艺术特色,并附考试重点与试题答案,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这首千古绝唱。
原文
念奴娇·赤壁怀古
宋·苏轼
大江东去,浪淘尽,千古风流人物。
故垒西边,人道是,三国周郎赤壁。
乱石穿空,惊涛拍岸,卷起千堆雪。
江山如画,一时多少豪杰。
遥想公瑾当年,小乔初嫁了,雄姿英发。
羽扇纶巾,谈笑间,樯橹灰飞烟灭。
故国神游,多情应笑我,早生华发。
人生如梦,一尊还酹江月。
译文
长江向东奔流,浪涛卷走了千古英雄。
旧营垒西侧,人们说那是三国周瑜的赤壁。
陡峭山石刺破天空,巨浪拍打江岸,激起千万堆雪白浪花。
壮丽山河美如画卷,当年涌现多少豪杰。
回想周瑜当年,小乔刚嫁给他,英姿勃发。
手持羽扇头戴纶巾,谈笑间让敌船化为灰烬。
神游故国战场,该笑我多愁善感,过早生出白发。
人生犹如梦境,且洒杯酒祭奠江中明月。
注释
风流人物:指才能杰出、影响深远的人物。
周郎赤壁:苏轼误将黄州赤鼻矶当作赤壁战场,借以怀古。
千堆雪:比喻浪花飞溅的壮观景象。
羽扇纶(guān)巾:儒将装束,表现周瑜从容儒雅。
樯橹:代指曹操战船。
酹(lèi):洒酒祭奠。
创作背景
元丰五年(1082),苏轼因"乌台诗案"贬谪黄州。游览赤鼻矶时,借三国典故抒发政治失意与人生感慨,将个人命运融入历史长河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特色:上阕写景怀古,下阕咏史抒情,时空转换自然。
2. 语言艺术:"穿""拍""卷"等动词极具力度,"雪"字比喻新奇。
3. 思想内涵:通过英雄周瑜反衬自身壮志难酬,体现豁达超脱的宇宙观。
4. 表现手法:虚实相生,将眼前景、史中事、心中情交融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
词作开篇即以"大江东去"奠定豪放基调,时空交织中展现历史沧桑感。"乱石穿空"三句运用夸张手法,赋予静态景物动态张力。下阕塑造的周瑜形象实为词人理想人格的投射,"多情应笑我"的自我解嘲,暗含对现实困境的超越。末句"酹江月"的仪式感,完成从历史悲慨到生命顿悟的升华。
范文二
苏轼突破传统怀古诗词的窠臼,将个体生命体验与永恒自然并置。上阕的"江山如画"与下阕的"人生如梦"形成哲学对照,体现宋代士大夫特有的理性思辨。全词在豪放中见沉郁,奔放处含节制,这种情感张力正是苏轼历经政治风波后精神世界的真实写照。
考试重点整理
1. 重点字词:纶(guān)巾、酹(lèi)、樯橹(qiáng lǔ)
2. 文学常识:豪放派代表作品,创作于元丰五年
3. 艺术手法:比喻(千堆雪)、借代(樯橹)、虚实结合
4. 意象体系:大江(历史长河)、江月(永恒自然)、华发(生命短暂)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简答题
1. 问:"乱石穿空,惊涛拍岸,卷起千堆雪"运用哪些表现手法?
答:夸张(穿空)、拟人(拍岸)、比喻(千堆雪),营造雄奇壮美的意境。
解析:动词与喻体的精准搭配,体现苏轼"以诗为词"的语言创新。
2. 问:如何理解"人生如梦,一尊还酹江月"的深层含义?
答:既有人生短暂的慨叹,又有以酒祭月的超脱,体现儒道交融的思想。
解析:结尾将个体生命融入自然永恒,完成精神自救。
3. 问:周瑜形象塑造对表达主题有何作用?
答:以青年周瑜的功业反衬自身蹉跎,强化历史与现实的反差。
解析:英雄叙事实为抒怀媒介,符合怀古诗词"借宾定主"的创作规律。
二、选择题
1. "故国神游"中"故国"指:
A. 北宋都城
B. 三国赤壁
C. 故乡眉州
D. 前朝南唐
答案:B
解析:此处"故国"特指词人神游的三国古战场。
2. 全词情感发展的主线是:
A. 由悲到喜
B. 由豪迈到感伤
C. 由愤懑到平静
D. 由失望到希望
答案:B
解析:上阕雄浑豪迈,下阕"多情应笑我"转向深沉感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