杜甫《登高》原文解析与考试重点
本文解析杜甫晚年代表作《登高》,涵盖原文、翻译、创作背景及艺术特色,并附考试重点与试题答案,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这首"古今七律第一"的沉郁之作。
登高
唐·杜甫
风急天高猿啸哀,渚清沙白鸟飞回。
无边落木萧萧下,不尽长江滚滚来。
万里悲秋常作客,百年多病独登台。
艰难苦恨繁霜鬓,潦倒新停浊酒杯。
译文
秋风急促天空高远猿啼声哀切,水洲澄净沙滩雪白鸟儿在盘旋。
无边的落叶萧萧飘坠,望不尽的长江奔涌而来。
漂泊万里面对秋景更添羁旅之悲,暮年多病今日独自登上高台。
世事艰难令白发日益增多,穷愁潦倒最近又被迫戒酒。
注释
【渚清沙白】渚(zhǔ):水中小洲。清:澄澈透明。
【萧萧】拟声词,形容落叶声,暗含《楚辞·九怀》"秋风兮萧萧"典故。
【万里悲秋】化用宋玉《九辩》"悲哉秋之为气也",将个人漂泊与季节悲凉结合。
【繁霜鬓】比喻白发如霜,源自《诗经·小雅》"正月繁霜"。
【新停浊酒】杜甫因肺病戒酒,停杯细节凸显困顿至极。
创作背景
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(767年)秋,杜甫时年56岁,寄居夔州。安史之乱后,唐朝由盛转衰,诗人经历战乱漂泊,身患肺病、风痹等疾,生活困顿。重阳登高时,面对萧瑟秋景,将个人命运与时代苦难熔铸成诗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严谨:前四句写景,后四句抒情,符合律诗"起承转合"规范。首联工对奠定基调,颔联扩大时空维度,颈联转入身世之叹,尾联收束全篇。
2. 意象雄浑:"风急天高"营造肃杀氛围,"落木""长江"构成空间纵深感,景物描写渗透生命意识。
3. 情感沉郁:八句四转韵,平仄交替中体现声情相生。"常作客""独登台"等字眼强化孤独感,结尾"停杯"细节更具震撼力。
4. 语言凝练:动词"急""高""下""来"精准有力,叠词"萧萧""滚滚"增强韵律,体现"语不惊人死不休"的创作追求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:时空交织的悲怆画卷
《登高》以蒙太奇手法构建多重时空。"风急天高"的垂直空间与"无边落木"的水平视野形成十字坐标,"万里"与"百年"则将地理距离与生命长度并置。这种时空压缩手法,使自然景象成为诗人生命体验的载体。长江的永恒流动与个体的短暂存在形成尖锐对比,最终凝结为"繁霜鬓"的具象写照。杜甫将汉赋的空间铺排与魏晋的生命意识熔于一炉,创造出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。
范文二:律诗技法的巅峰呈现
此诗堪称七律形式美的典范。首联"风急"对"渚清","天高"对"沙白",工整中见变化。中二联"萧萧"对"滚滚","万里"对"百年",叠词与数字对仗精妙。全诗八句皆对,却无板滞之弊。更难得的是,严格的形式约束反而强化了情感表达,如"常作客"与"独登台"的句中对,将漂泊孤独推向极致。明代胡应麟评"一篇之中,句句皆律,一句之中,字字皆律",正是对这种"戴着镣铐跳舞"艺术境界的准确概括。
关于《登高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【重点字词】渚(zhǔ)、萧(xiāo)萧、霜鬓(bìn)、潦(liáo)倒
【文学常识】七律四联名称:首联、颔联、颈联、尾联;平仄规律:一三五不论,二四六分明
【艺术手法】情景交融、时空转换、工对与流水对结合、叠词运用
【思想情感】羁旅之愁、老病之悲、忧国之思、身世之叹
【意象体系】秋景意象(风、猿、落木)、江河意象(长江)、人生意象(霜鬓、浊酒)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简答题(3道)
1、问:"无边落木萧萧下,不尽长江滚滚来"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?
答:叠词摹声(萧萧)、动词强化动态(下、来)、空间对比(垂直落木与水平长江)、化用《楚辞》意象。
解析:此联通过视听结合与时空拓展,形成宏阔悲凉的意境。
2、问:尾联"艰难苦恨"包含哪些层面的内涵?
答:个人病困之苦、战乱时代之艰、壮志未酬之恨、生命迟暮之悲。
解析:杜甫将个体遭遇与时代苦难高度凝练,体现"沉郁顿挫"的诗风。
3、问:诗中"猿啸"与"鸟飞"的意象有何作用?
答:猿啸烘托环境凄厉,源自《水经注》"巴东三峡巫峡长,猿鸣三声泪沾裳";飞鸟反衬诗人羁旅无依,暗用《诗经·小雅》"匪鹑匪鸢,翰飞戾天"典故。
解析:动物意象既写实又象征,强化了情感表达。
二、选择题(2道)
1、"渚清沙白"中"渚"的正确解释是:
A. 水边平地
B. 水中沙洲
C. 河岸岩石
D. 江中漩涡
答案:B
解析:渚特指水中小块陆地,《尔雅·释水》:"小洲曰渚。"
2、下列对诗歌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是:
A. 表达及时行乐的人生态度
B. 抒发穷愁老病的悲苦
C. 隐含忧国忧民的情怀
D. 体现壮志难酬的愤懑
答案:A
解析:全诗充满沉痛悲凉,毫无享乐情绪,A项与杜甫创作主旨相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