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全诗> 艾青《我爱这土地》原文和鉴赏

艾青《我爱这土地》原文和鉴赏

时间:2025-08-11 13:39:40

艾青《我爱这土地》原文和鉴赏

《我爱这土地》是现代诗人艾青的代表作之一,抒发了对祖国深沉的热爱与忧患之情。本文提供原文、译文、创作背景及鉴赏分析,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诗歌的艺术特色与思想内涵。

原文

假如我是一只鸟,

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:

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,

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,

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,

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……

——然后我死了,

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。

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?

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……

译文

假如我是一只鸟,

我也要用沙哑的声音歌唱:

这片被暴风雨摧残的土地,

这条永远奔涌着我们悲愤的河流,

这阵永不停息的愤怒的风,

还有那从林间透出的无比温柔的黎明……

——然后我死去,

连羽毛也埋进泥土。

为什么我的眼中总有泪水?

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……

注释

“嘶哑的喉咙”:以鸟的意象象征诗人自己,声音嘶哑暗喻抗争的艰辛。

“暴风雨”:比喻民族遭受的苦难与动荡。

“悲愤的河流”:河流象征民族的历史情感,悲愤指对苦难的愤懑。

“激怒的风”:表现人民反抗压迫的集体情绪。

“温柔的黎明”:隐喻对未来的希望与光明。

“羽毛腐烂”:表达彻底奉献的决心,与土地生死相依。

创作背景

1938年,抗日战争全面爆发,艾青目睹民族危亡,在流亡途中写下此诗。当时国土沦丧,人民饱受苦难,诗人以笔为枪,抒发对祖国的挚爱与忧思。

鉴赏

意象的张力与情感的升华

诗歌通过“鸟”“土地”“河流”等意象的层层递进,构建出宏大的情感空间。前六句以鸟的视角展开,暴风雨、河流、风等意象交织,展现民族的苦难与抗争;后四句突然转向诗人直抒胸臆,情感从具象升华至哲理。尤其是“眼里常含泪水”的设问,将个人命运与土地紧密联结,完成对爱国主题的诗意诠释。

苦难中的希望书写

艾青并未停留在对苦难的控诉上。“温柔的黎明”作为全诗唯一明亮的意象,与“暴风雨”“激怒的风”形成强烈对比,暗示民族生命力的顽强。结尾“爱得深沉”四字,既点明主题,又以朴素语言传递出震撼人心的力量,体现了诗人对土地最本真的情感。

关于《我爱这土地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
1. 字词读音:嘶哑(sī yǎ)、汹涌(xiōng yǒng)、无止息(wú zhǐ xī)

2. 文学常识:艾青的“土地”意象群、抗战诗歌的代表作

3. 艺术手法:象征(暴风雨喻苦难)、对比(苦难与黎明)、直抒胸臆

4. 思想情感:对祖国的赤子之心与忧患意识

重点试题和答案

1. 诗中“暴风雨”“河流”“风”分别象征什么?

答案:暴风雨象征民族苦难,河流象征历史悲愤,风象征人民反抗情绪。

2. 分析“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”的情感内涵。

答案:体现诗人与土地生死与共的赤诚,通过鸟的意象表达彻底奉献的决心。

3. 诗歌最后两句的艺术效果如何?

答案:以设问直抒胸臆,语言质朴却撼动人心,将个人情感升华为民族集体情感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