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全诗> 徐志摩《再别康桥》原文和鉴赏

徐志摩《再别康桥》原文和鉴赏

时间:2025-08-19 11:30:01

徐志摩《再别康桥》原文与深度解析

《再别康桥》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代表作,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康桥景致,抒写离别愁绪。本文提供原文、译文、创作背景及多角度鉴赏,帮助读者理解其语言艺术与情感内核。

原文

再别康桥

徐志摩

轻轻的我走了,

正如我轻轻的来;

我轻轻的招手,

作别西天的云彩。

那河畔的金柳,

是夕阳中的新娘;

波光里的艳影,

在我的心头荡漾。

……

译文

我悄然离去,

如同来时一般无声;

挥一挥衣袖,

告别天边的晚霞。

河岸的垂柳镀上金色,

宛如夕阳下盛装的新娘;

水中倒映的倩影,

在我心中久久徘徊。

注释

金柳:夕阳映照下的柳树,诗人以“新娘”比喻,赋予静态景物灵动之美。

艳影:指柳树在水中的倒影,“荡漾”一词将视觉感受转化为心理波动。

招摇(zhāo yáo):此处形容水草自由舒展的姿态,暗含诗人对康桥生活的留恋。

创作背景

1928年徐志摩重访英国剑桥大学,故地重游触发诗情。此前他在此留学,康桥象征其理想与自由精神的萌芽。归国后现实与理想的落差,使诗中离别更显深沉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:全诗七节,首尾呼应,以“轻轻”起笔,“悄悄”收束,形成回环韵律。

2. 语言:善用叠词(如“轻轻”“油油”)与比喻(“新娘”“彩虹”),柔化离别哀伤。

3. 意象:云彩、金柳、青荇等意象群,构建出唯美而惆怅的意境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

《再别康桥》以“三轻”开篇,奠定全诗温柔克制的基调。诗人将康桥景物人格化:金柳如新娘含羞,潭水沉淀彩虹般的梦。这种物我交融的写法,使离别不再是单向的伤感,而是与自然的一场静默对话。末节“不带走一片云彩”,以留白手法升华诗意,展现东方美学中的含蓄与豁达。

范文二

徐志摩笔下的康桥,是精神故乡的象征。诗中“沉淀着彩虹似的梦”一句,暗喻留学时光的理想主义色彩。当“笙箫”化作“沉默的夏虫”,现实与回忆的割裂感油然而生。诗人通过色彩(金、青、虹)、声音(笙箫、夏虫)的对比,构建出多层次的情感空间,使离别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远行,更是对青春与信仰的追悼。

考试重点整理

字词读音:招摇(zhāo yáo)、青荇(xìng)、漫溯(sù)

文学常识:新月派主张“三美”(音乐美、绘画美、建筑美),本诗为典型范例。

意象分析:“云彩”象征自由与不可捉摸的往事,“笙箫”暗喻离别的肃穆氛围。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简答题

1. :“波光里的艳影,在我的心头荡漾”如何体现移情手法?

:将水中柳影的物理波动与心理波动重合,使客观景物承载主观情感。

解析:通过“荡漾”一词的双关性,实现景与情的无缝衔接。

二、选择题

1. “笙箫”在诗中的象征意义是:

A. 欢庆的乐器

B. 离别的肃穆

C. 异国的风情

D. 宗教的仪式

答案:B

解析:诗人以“笙箫”的庄重音色,反衬“沉默”的夏虫,强化寂寥感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