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全诗> 龚自珍《己亥杂诗》"我劝天公重抖擞"原文和鉴赏

龚自珍《己亥杂诗》"我劝天公重抖擞"原文和鉴赏

时间:2025-08-24 08:00:02

龚自珍《己亥杂诗》"我劝天公重抖擞"原文与深度解析

本文聚焦龚自珍《己亥杂诗》第125首,通过原文、译文、创作背景及多维度鉴赏,揭示诗人对清末社会变革的深切呼唤。"我劝天公重抖擞"一句,已成为中国近代思想启蒙的标志性呐喊。

原文

己亥杂诗·其一百二十五

[清] 龚自珍

九州生气恃风雷,

万马齐喑究可哀。

我劝天公重抖擞,

不拘一格降人才。

译文

中国大地的蓬勃气象需要风雷激荡,

万马沉寂无声的局面终究令人悲哀。

我恳求上天重新振作精神,

打破常规为世间降下济世之才。

注释

九州:古代中国地理划分,代指全中国。

风雷:双关语,既指自然现象,更喻指社会变革的强力。

万马齐喑(yīn):典出苏轼《三马图赞》,此处讽刺思想禁锢的社会现状。

抖擞(sǒu):振作之意,暗含对上天不作为的委婉批评。

不拘一格:突破八股取士的僵化标准,体现人才观的进步性。

创作背景

1839年(己亥年),龚自珍辞官南归,目睹鸦片战争前夕的社会危机。沿途所作315首组诗,本诗为过镇江时应道士之请写于青词。清代青词本是道教祭文,诗人却借此抒发政治理想,这种文体创新本身即是对"不拘一格"的实践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张力:前两句揭示社会病态,后两句提出解决方案,形成强烈因果逻辑。

2. 意象创新:"风雷"突破传统比兴范畴,赋予政治变革的现代性内涵。

3. 语言突破:将道教术语"天公"政治化,体现晚清知识分子的话语转型。

4. 思想价值:较之传统讽喻诗更具建设性,直接提出"降人才"的具体诉求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

本诗最显著的特征是双重文本的构建。表面看是道教青词格式,"天公""抖擞"等词符合祭祀文本规范;深层却是尖锐的社会批判。这种文本张力恰恰印证了龚自珍"尊情""尚奇"的文学主张。诗人将个人政治诉求伪装成宗教仪式语言,既规避文字狱风险,又使批判更具震撼力。"不拘一格"四字,直指八股取士的弊端,比同时代思想家更早触及人才选拔制度改革的命题。

范文二

诗中"万马齐喑"的意象选择颇具深意。龚自珍曾任内阁中书,熟悉宫廷画院《八骏图》传统。将皇家象征的骏马转化为喑哑的群体,构成对统治权威的隐秘解构。末句"降人才"的诉求,实为对当时"衰世"论断的补充——诗人认为社会危机的根源不在天灾,而在人才机制的僵化。这种将社会批判聚焦于制度层面的思考方式,已初具近代启蒙思想特质,为后来戊戌变法的"变科举"主张埋下伏笔。

考试重点整理

文学常识:龚自珍属清代"经世派",与魏源并称"龚魏";《己亥杂诗》作于1839年,为七绝组诗。

关键字词:喑(yīn,哑)、抖擞(sǒu,振作)、恃(shì,依靠)。

艺术手法:比兴手法(风雷喻变革)、典故反用(万马意象)、文体创新(青词政论化)。

思想内涵:批判人才选拔制度,体现早期改良主义思想。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简答题

1、问:"万马齐喑"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?

答:形象揭露了文字狱高压下文人士大夫不敢直言的政治压抑局面。

解析:该意象源自苏轼赞颂西域良马典故,诗人反其意而用之,强化批判效果。

2、问:诗中"风雷"的深层含义是什么?

答:既指扫荡陈腐的社会变革力量,又暗喻思想领域的启蒙运动。

解析:此意象后被梁启超《少年中国说》直接继承,成为维新变法的标志性隐喻。

3、问:如何理解"不拘一格"的进步性?

答:直接挑战八股取士制度,主张根据实际能力选拔人才,具有早期民主思想特征。

解析:龚自珍在《明良论》中已有相关论述,本诗是其人才观的凝练表达。

二、选择题

1、龚自珍写作此诗时的身份是:

A. 在职官员

B. 书院山长

C. 辞官文人

D. 道教法师

答案:C

解析:1839年诗人因触怒军机大臣穆彰阿辞官南归,途中创作本诗。

2、"九州生气恃风雷"运用的修辞手法是:

A. 借代

B. 拟人

C. 借喻

D. 夸张

答案:C

解析:以自然界的"风雷"比喻社会变革力量,属于借喻手法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