辛弃疾《破阵子·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》原文和鉴赏
这首词是辛弃疾为友人陈同甫所作,以豪迈笔触抒写壮志难酬的悲愤,展现了南宋爱国词人的铁血丹心与时代困境。读者可通过原文、译文及深度解析,理解词中典故、艺术手法及历史背景。
原文
《破阵子·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》
宋·辛弃疾
醉里挑灯看剑,梦回吹角连营。
八百里分麾下炙,五十弦翻塞外声。
沙场秋点兵。
马作的卢飞快,弓如霹雳弦惊。
了却君王天下事,赢得生前身后名。
可怜白发生!
译文
醉眼朦胧中挑亮灯盏细看宝剑,梦中回到号角震天的军营。
将士们分食烤熟的牛肉,瑟琴奏响边塞战歌。
秋日沙场正在检阅军队。
战马像的卢马般飞奔,弓弦声如惊雷炸响。
本想完成君王收复河山的大业,博得生前死后英名。
可叹白发已丛生!
注释
【挑灯看剑】"挑"读tiǎo,拨亮灯芯,细节体现壮志未泯。
【八百里】典故:晋王恺有牛名"八百里驳",此处代指烤牛肉。
【五十弦】瑟有五十弦,李商隐《锦瑟》曾用此意象,此处暗含悲壮。
【的卢】刘备坐骑,相传能跃过檀溪,喻战马神骏。
【霹雳】《隋书·长孙晟传》载突厥畏其弓声如霹雳,强化战场声势。
创作背景
1188年辛弃疾闲居上饶,陈亮(字同甫)来访,共商抗金大计。二人鹅湖之会后,辛弃疾写下这首壮词。当时南宋朝廷主和派占优,词人已48岁,须发渐白却报国无门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匠心:前九句铺陈壮阔军营景象,末句"可怜白发生"陡转,形成巨大情感落差。
2. 军事意象密集:剑、角、麾、弦、马、弓等意象群,构建金戈铁马的审美空间。
3. 虚实相生:醉态-梦境-现实三层时空交织,"看剑"与"点兵"形成动作呼应。
4. 声画结合:"吹角""弦惊"等听觉描写与"沙场""的卢"等视觉形象交融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
词中军事意象的密集运用堪称典范。从"剑"到"弓",七种兵器意象贯穿全篇,配合"八百里""五十弦"的典故化用,形成排山倒海之势。这种物象选择绝非偶然,辛弃疾青年时曾率五十骑突袭金营,生擒叛将。当"霹雳弦惊"的战场记忆与"醉里挑灯"的现实困境碰撞,英雄失路的悲怆便喷薄而出。
范文二
末句的艺术张力值得玩味。前文极力渲染"了却天下事"的豪情,至"赢得身后名"已达情绪顶点,却突然跌落至"白发生"的残酷现实。这种"突降法"修辞,与李白"抽刀断水水更流"异曲同工。清人陈廷焯评此词"沉郁顿挫",正是捕捉到这种壮志与华发的尖锐对立,展现南宋主战派知识分子的集体困境。
考试重点整理
1. 字词读音:麾(huī)下炙(zhì),的(dì)卢,霹雳(pī lì)
2. 文学常识:此词属"壮词"体裁,代表辛词豪放风格,与《永遇乐·京口北固亭怀古》并称"烈士暮年双璧"
3. 艺术手法:典故运用(八百里/的卢)、视听结合(吹角/弦惊)、突降修辞
4. 核心意象:剑-象征报国意志,白发-隐喻时光虚掷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简答题
1、问:"八百里分麾下炙"运用了何种典故?有何作用?
答:化用晋代王恺牛名"八百里驳"的典故,以代指烤牛肉。既显军营豪迈之气,又暗含物资丰足之意。
解析:辛词擅用典故不露痕迹,此处选择与军事相关的饮食细节,强化战场真实感。
2、问:分析"马作的卢飞快,弓如霹雳弦惊"的修辞效果
答:连用两个明喻,以的卢马喻速度,以霹雳喻弓弦声。动态描写使战场场景极具冲击力。
解析:比喻本体选择体现词人军事经验,非亲身经历者不能道此细节。
3、问:末句"可怜白发生"的情感转折有何深意?
答:将前文构建的壮志豪情瞬间解构,揭示主战派将领年华老去、抱负成空的集体悲剧。
解析:这种"希望-幻灭"结构,是辛弃疾对南宋偏安政策的沉痛控诉。
二、选择题
1、"五十弦翻塞外声"中"五十弦"指代:
A. 战鼓
B. 古琴
C. 瑟
D. 号角
答案:C
解析:典出《史记·封禅书》"太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",李商隐亦有"锦瑟无端五十弦"。
2、全词主要运用的表现手法是:
A. 先扬后抑
B. 托物言志
C. 借古讽今
D. 情景交融
答案:A
解析:前九句极写军容之盛,末句突转现实,形成强烈反差,属"扬-抑"结构典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