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白《上李邕》"大鹏一日同风起"原文与深度解析
本文解读李白青年时期的狂放之作《上李邕》,通过原文、译文、创作背景及艺术鉴赏,揭示诗中"大鹏"意象背后的傲岸精神与盛唐气象。
原文
《上李邕》
唐·李白
大鹏一日同风起,扶摇直上九万里。
假令风歇时下来,犹能簸却沧溟水。
时人见我恒殊调,见余大言皆冷笑。
宣父犹能畏后生,丈夫未可轻年少。
译文
大鹏终有一日会乘风飞起,直上九万里的高空。
纵使风停后坠落下来,也能掀起滔天海浪。
世人见我总是与众不同,听到豪言便报以讥笑。
孔子尚且说后生可畏,大丈夫岂能轻视少年!
注释
"扶摇":旋风,典出《庄子·逍遥游》
"簸却":摇动倾覆,读作bò què
"宣父":唐贞观年间对孔子的尊称
"殊调":与众不同的格调,体现李白反叛精神
创作背景
开元八年(720年),二十岁的李白拜谒渝州刺史李邕。这位以举荐贤才著称的官员却对年轻诗人的狂傲不以为然。李白愤然题诗,以《庄子》中的大鹏自喻,展现初唐寒门士子的自信与不平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:前四句以大鹏喻志,后四句直抒胸臆,转折处"时人"二字将神话拉回现实
2. 语言:"九万里""沧溟水"等夸张数词与意象形成空间张力
3. 思想:打破"少年老成"的传统价值,彰显盛唐新生代知识分子的主体意识
4. 艺术:将《庄子》典故重构为青春宣言,神话意象与世俗嘲讽形成戏剧性冲突
鉴赏范文
范文一
诗中大鹏意象具有双重象征意义。表层借用《庄子》典故,深层却颠覆道家"无为"本义。李白将逍遥物外的哲学意象,转化为积极用世的精神图腾。"簸却沧溟水"的后续威力,暗示其政治抱负不会因挫折消弭。这种对传统典故的创造性转化,正是盛唐诗人文化自信的体现。
范文二
末联用典堪称全诗点睛之笔。孔子"后生可畏"出自《论语·子罕》,李邕以荐才闻名却轻视少年,形成强烈反讽。李白将儒家圣训作为武器,既守住了诗坛新锐的尊严,又揭露了官场名流的虚伪。这种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论辩艺术,展现诗人早熟的思辨能力。
考试重点整理
1. 字词:扶摇(旋风)、沧溟(大海)、殊调(独特风格)
2. 典故:大鹏(《庄子·逍遥游》)、宣父(孔子)
3. 手法:神话意象的现实化重构、对比反衬
4. 意境:宏大与冷峻的空间转换
5. 情感:狂傲中的忧愤、自信里的孤独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简答题
1、问:"簸却沧溟水"体现了怎样的艺术想象?
答:通过夸张手法表现大鹏坠落的余威,将神话生物的威力具象化。
解析:用动态动词"簸却"连接神话与现实,形成视觉冲击力。
2、问:诗中"时人"与"丈夫"指代对象有何不同?
答:"时人"泛指世俗眼光,"丈夫"特指李邕等当权者。
解析:称谓变化体现批判范围的扩大,从社会现象上升到权力结构。
3、问:全诗情感脉络如何推进?
答:从凌云壮志到现实碰壁,最终回归理性论证,完成情绪升华。
解析:四联分别对应"立象—展志—揭弊—辩理"的逻辑结构。
二、选择题
1、"扶摇"在诗中的具体含义是:
A. 漂浮的云气
B. 盘旋的旋风
C. 上升的气流
D. 飞动的羽毛
答案:B
解析:典出《庄子》"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",指龙卷风般的螺旋气流。
2、李白选用大鹏意象的核心目的是:
A. 炫耀学识
B. 自我辩白
C. 讽刺权贵
D. 求取功名
答案:B
解析:通过神话形象确立精神优势,回应李邕的轻视态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