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全诗> 文天祥《正气歌》原文和鉴赏

文天祥《正气歌》原文和鉴赏

时间:2025-08-15 11:45:02

文天祥《正气歌》原文和鉴赏

《正气歌》是南宋爱国诗人文天祥在狱中所作的五言古诗,以天地正气为精神内核,通过历史人物的壮烈事迹,抒发了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。本文将呈现原文、译文、注释及深度解析,帮助读者理解其思想内涵与艺术价值。

《正气歌》原文

文天祥

天地有正气,杂然赋流形。

下则为河岳,上则为日星。

于人曰浩然,沛乎塞苍冥。

皇路当清夷,含和吐明庭。

时穷节乃见,一一垂丹青。

……(节选)

译文

天地间存在浩然正气,混杂于万物形体之中。

在地下化为山河,在天上化作日月星辰。

在人身上称为浩然之气,充沛于天地之间。

国家太平时,正气和谐地显露于朝廷。

危难之际气节显现,一个个载入史册。

注释

【杂然赋流形】"杂然"指纷杂多样,"赋"为赋予。意为正气以不同形式存在于万物。

【沛乎塞苍冥】"沛乎"形容盛大,"苍冥"指天空。极言正气充盈天地。

【垂丹青】古代以丹砂、青雘作画,喻载入史册。此处暗含对舍生取义者的礼赞。

创作背景

1279年,文天祥兵败被囚元大都三年,拒绝元朝劝降。狱中湿热污秽,他写下《正气歌》以明志,借历代忠烈事迹砥砺自己,成就"人生自古谁无死,留取丹心照汗青"的精神丰碑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上以"正气"为纲,先论宇宙本源,再列十二位历史楷模,最终回归自身,形成环形呼应。

2. 语言质朴刚健,善用排比句式。"时穷节乃见"等句已成民族精神格言。

3. 思想内核融合孟子"浩然之气"与儒家生死观,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存亡紧密结合。

范文一

《正气歌》最动人处在于将抽象的道德力量具象化。开篇以"河岳""日星"等自然意象比拟正气,赋予其可感的雄伟姿态。中段列举齐太史、董狐等史官宁死不屈的事迹,形成密集的典故群像。这种以事证理的手法,使"正气"不再是空洞说教,而成为可追摹的精神标杆。末段"鼎镬甘如饴"的决绝,正是这种精神力量的终极体现。

范文二

文天祥的创作具有鲜明的时空穿越性。诗中从春秋时期的董狐到唐代的段秀实,构建起跨越千年的正气谱系。这种历史意识的强化,实为对当时南宋士人降元风气的反拨。值得注意的是,十二位楷模中史官占半数,暗示文字记载才是对抗强权的永恒武器。诗中"凛冽万古存"的宣言,已然预见其诗文将超越时代限制。

关于《正气歌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
【文学常识】南宋遗民文学代表作,与《过零丁洋》并称文天祥"双璧"。

【关键字词】"沛乎"(pèi hū)形容盛大;"丹青"借代史册;"阴阳"指囚室秽气。

【艺术手法】比兴开篇、典故连用、虚实相生。

【思想主旨】以儒家气节观对抗暴力征服,重塑民族精神传统。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简答题

1、问:"时穷节乃见"体现了怎样的价值观?

答:彰显危难时刻坚守气节的可贵,强调道德操守需经现实考验。

解析:化用《孟子》"岁寒知松柏"之意,具有儒家道德实践色彩。

2、问:诗中连用十二个典故有何作用?

答:构建正气传承的历史谱系,增强说服力,形成排山倒海的气势。

解析:典例涵盖不同朝代与身份,体现正气超越时空的普遍性。

二、选择题

1、"鼎镬甘如饴"表达的是一种:

A. 对美食的渴望

B. 视死如归的态度

C. 牢狱生活的纪实

D. 道家超脱思想

答案:B

解析:鼎镬指烹刑器具,用味觉反差突出献身精神的崇高。

2、诗中"皇路当清夷"的"清夷"意指:

A. 少数民族

B. 政治清明

C. 清扫道路

D. 清淡饮食

答案:B

解析:出自《尚书》"王道平平",与后文"时穷"形成时代对比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