司马光《训俭示康》原文和鉴赏
《训俭示康》是北宋政治家司马光写给儿子司马康的家训,以节俭为主题,通过对比古今风俗,阐明俭德对修身齐家的重要性。文章语言质朴,逻辑严密,展现了司马光作为史学家的深刻洞察与教育家的良苦用心。
原文
司马光《训俭示康》
吾本寒家,世以清白相承。
吾性不喜华靡,自为乳儿,长者加以金银华美之服,辄羞赧弃去之。
二十忝科名,闻喜宴独不戴花。
同年曰:"君赐不可违也。"乃簪一花。
平生衣取蔽寒,食取充腹,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干名,但顺吾性而已。
众人皆以奢靡为荣,吾心独以俭素为美。
人皆嗤吾固陋,吾不以为病,应之曰:"孔子称'与其不逊也宁固'。"
又曰:"以约失之者鲜矣。"
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,未足与议也。
译文
我出身贫寒,世代以清白家风相传。
我生性不喜奢华,从孩提时起,长辈给我穿戴金银华服,我总羞惭地脱掉。
二十岁中进士,参加闻喜宴时唯独我不戴花。
同榜说:"皇上的恩赐不可违抗。"我才勉强戴上一朵。
平日穿衣只为御寒,饮食只为果腹,也不故意穿破旧衣服来标新立异,只是顺从本性罢了。
众人都以奢侈为荣,我却以节俭朴素为美。
人们笑我寒酸,我不以为耻,回答说:"孔子说过'与其骄纵不如俭朴'。"
又说:"因为节俭而犯错的很少。"
读书人立志求道,却以粗衣淡饭为耻的,不值得与他论道。
注释
"忝科名":谦辞,意为有辱功名。"忝"读tiǎn。
"闻喜宴":唐宋时新科进士的庆贺宴会。
"与其不逊也宁固":出自《论语·述而》,意为与其骄纵不如俭朴。
"以约失之者鲜矣":出自《论语·里仁》,意为因节俭犯错的人很少。
文章通过个人经历与儒家经典结合,展现"俭以养德"的核心思想。
创作背景
北宋中期社会奢靡之风盛行,司马光任谏官时屡次上书反对铺张浪费。此文作于晚年退居洛阳期间,时司马康初入仕途,司马光以家训形式告诫儿子坚守俭朴美德。文中"闻喜宴"细节源自其真实经历,具有典型时代特征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特点:以自述经历开篇,穿插儒家经典,最后升华至道德高度,形成"个人-社会-圣贤"的三层论证。
2. 语言艺术:善用对比手法,"众人皆...吾心独..."的句式强化观点;"衣取蔽寒,食取充腹"等短句凝练有力。
3. 思想内涵:提出"俭素为美"的价值观,批判"耻恶衣恶食"的功利心态,体现宋代士大夫的修身要求。
4. 教育意义:通过身教与言教结合,展现中国传统家训"润物无声"的特点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
《训俭示康》最动人处在于其真实性。司马光不讳言"众皆嗤吾固陋",坦然面对社会压力,这种坚守源于对儒家价值观的深刻认同。文中两次引用《论语》,将个人选择上升至圣贤之道,使家训具有超越时代的普世价值。"闻喜宴"的细节尤为精彩,既表现对皇权的尊重,又坚持个人原则,展现了北宋士大夫在礼制与个性间的平衡智慧。
范文二
这篇文章的语言如青铜器般质朴厚重。没有华丽辞藻,只用"衣取蔽寒,食取充腹"八个字就勾勒出简朴生活观。特别值得注意的是"顺吾性而已"的表述,司马光并非刻意标榜清高,而是强调道德修养的自然流露。这种"发乎情,止乎礼"的表达方式,与程朱理学"存天理,灭人欲"的极端主张形成有趣对比,反映了北宋中期思想界的多元面貌。
关于《训俭示康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1. 重点字词:忝(tiǎn)科名、羞赧(nǎn)、簪(zān)花、矫(jiǎo)俗干名
2. 文学常识:司马光为北宋史学家,《资治通鉴》主编;家训文体始于《颜氏家训》
3. 名句解析:"与其不逊也宁固"体现儒家"克己复礼"思想
4. 意象分析:"金银华美之服"象征物质诱惑,"恶衣恶食"代表道德考验
5. 艺术手法:对比论证(个人vs社会)、引用论证(《论语》)、细节描写(闻喜宴)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简答题(3道)
1、问:文中"闻喜宴独不戴花"反映了司马光怎样的性格?
答:反映其不慕虚荣、坚守原则的性格,在皇权恩赐前仍保持个人操守。
解析:此事例典型体现"俭德"与"忠君"的冲突与调和。
2、问:"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"批判了什么社会现象?
答:批判当时士大夫表面求道实则贪图享乐的虚伪风气。
解析:句中"耻"字尖锐点出道德与实践的背离。
3、问:文章多次引用《论语》有何作用?
答:既增强说服力,又将节俭美德纳入儒家正统价值体系。
解析:体现宋代文人"以经释事"的写作特点。
二、选择题(2道)
1、"矫俗干名"在文中的意思是:
A. 矫正不良风俗
B. 故意违背常情来求名
C. 批评社会风气
D. 改变个人习惯
答案:B
解析:"矫"意为故意违背,"干"意为求取。
2、司马光主张节俭的根本目的是:
A. 节省家用
B. 修身养德
C. 对抗奢靡
D. 标新立异
答案:B
解析:文中"俭素为美"的表述指向道德修养层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