韩愈《师说》原文和鉴赏
引导语:《师说》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经典论说文,阐明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择师标准,批判了当时耻于从师的社会风气。文章逻辑严密,语言犀利,是古代教育思想的重要文献。
原文
师说
韩愈
古之学者必有师。师者,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。
人非生而知之者,孰能无惑?惑而不从师,其为惑也,终不解矣。
生乎吾前,其闻道也固先乎吾,吾从而师之;
生乎吾后,其闻道也亦先乎吾,吾从而师之。
吾师道也,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?
是故无贵无贱,无长无少,道之所存,师之所存也。
译文
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。老师,是用来传授道理、教授学业、解答疑惑的。
人不是生来就懂得道理的,谁能没有疑惑?有了疑惑却不跟从老师学习,那些疑惑就永远不能解决。
生在我前面的人,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,我要跟从他学习;
生在我后面的人,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,我也要跟从他学习。
我是学习道理的,哪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?
因此,不论地位高低贵贱,不论年龄大小,道理存在的地方,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。
注释
1. 师者,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: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、教授学业、解答疑惑的人。"受"通"授"。
2. 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:何必知道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?"庸",难道,何必。
3. 道之所存,师之所存也:道理存在的地方,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。体现了韩愈"以道为师"的思想。
创作背景
韩愈生活在唐朝中期,当时科举制度确立,但士大夫阶层普遍存在耻于从师的风气。韩愈针对这种社会现象写作此文,强调从师学习的重要性。他时任国子监四门博士,肩负教育职责,此文也是其教育理念的集中体现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严谨:文章开篇点明主旨,中间层层论证,最后总结升华,形成完整严密的逻辑体系。
2. 语言犀利:运用排比、反问等修辞手法,增强说理气势,如"生乎吾前...生乎吾后..."的句式。
3. 思想深刻:提出"道之所存,师之所存"的择师标准,打破身份、年龄等外在限制。
4. 现实批判:针对当时"耻学于师"的社会风气,体现了韩愈敢为人先的批判精神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
《师说》最突出的艺术特色在于其严密的论证结构。文章以"古之学者必有师"开篇,直接点明中心论点,接着从"解惑"、"闻道"等角度分层论证,最后以"道之所存,师之所存"作结,形成完整的论证体系。在论证过程中,韩愈善用对比手法,如"生乎吾前"与"生乎吾后"的对比,使说理更加透彻。这种环环相扣的论证方式,体现了韩愈作为古文大家的深厚功力。
范文二
韩愈在《师说》中展现的师道观具有超越时代的价值。他提出"无贵无贱,无长无少"的择师标准,打破了传统社会以身份、年龄论师的局限,体现了平等开放的教育理念。这种"以道为师"的思想,不仅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"耻学于师"的陋习,也为后世树立了正确的师道观。文中"师者,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"的定义,至今仍是教师职责的经典表述。
关于《师说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1. 重点字词:
受(通"授")、庸(难道)、孰(谁)、惑(疑惑)
2. 文学常识:
韩愈,字退之,唐代古文运动倡导者,"唐宋八大家"之首。
3. 知识要点:
文章主旨、师道观、论证方法、社会批判意义。
4. 意象意境:
通过对比、排比等手法,营造出严谨有力的说理氛围。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简答题(3道)
1、问:"师者,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"中的"受"字何解?
答:"受"通"授",是教授、传授的意思。
解析:这是古代汉语中的通假字现象,需要结合上下文理解。
2、问:韩愈提出怎样的择师标准?
答:提出"无贵无贱,无长无少,道之所存,师之所存"的择师标准。
解析:这一标准打破了身份、年龄的限制,体现了进步的教育观。
3、问:《师说》批判了当时怎样的社会风气?
答:批判了士大夫阶层"耻学于师"的不良社会风气。
解析:韩愈通过古今对比,揭露了当时轻视师道的现象。
二、选择题(2道)
1、"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"中的"庸"字意思是:
A. 平庸
B. 难道
C. 任用
D. 平常
答案:B
解析:"庸"在此处是反诘副词,表示"难道"的意思。
2、下列哪项不是《师说》中提出的观点:
A. 弟子不必不如师
B. 师不必贤于弟子
C. 闻道有先后
D. 以身份论师
答案:D
解析:韩愈主张"无贵无贱"的择师标准,反对以身份论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