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全诗> 苏轼《定风波·莫听穿林打叶声》原文和鉴赏

苏轼《定风波·莫听穿林打叶声》原文和鉴赏

时间:2025-08-17 12:30:02

苏轼《定风波·莫听穿林打叶声》原文和鉴赏

《定风波·莫听穿林打叶声》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,通过雨中徐行的生活片段,展现其豁达超脱的人生态度。本文将从原文、译文、创作背景、艺术特色等多角度解析,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词中蕴含的哲理与美学价值。

原文

定风波·莫听穿林打叶声

宋·苏轼

三月七日,沙湖道中遇雨。雨具先去,同行皆狼狈,余独不觉。已而遂晴,故作此词。

莫听穿林打叶声,何妨吟啸且徐行。

竹杖芒鞋轻胜马,谁怕?一蓑烟雨任平生。

料峭春风吹酒醒,微冷,山头斜照却相迎。

回首向来萧瑟处,归去,也无风雨也无晴。

译文

不必理会那穿林打叶的雨声,何妨吟咏长啸缓步前行。

竹杖草鞋比骏马更轻便,怕什么?披一袭蓑衣笑对烟雨人生。

带着寒意的春风将酒意吹散,微觉凉意,山头的斜阳已迎面相照。

回望方才风雨萧瑟之处,归去时,既无风雨也无晴。

注释

穿林打叶声:形容雨点穿透树林拍打叶片的声响,暗示雨势急促。

芒鞋(máng xié):草编的鞋子,象征简朴生活。

一蓑烟雨:蓑衣代指隐士生活,"烟雨"暗喻人生浮沉。

料峭(liào qiào):形容春风微寒,化用杜牧"料峭春寒中酒"意境。

萧瑟:风雨吹打草木的声音,语出《楚辞·九辩》"萧瑟兮草木摇落"。

创作背景

元丰五年(1082)苏轼贬谪黄州期间所作。此时作者经历"乌台诗案"生死劫难,躬耕东坡,思想上融合儒释道三家精髓。词前小序点明创作缘起:沙湖买田归途遇雨,同行者狼狈躲避,唯苏轼坦然前行,雨过天晴后感悟人生哲理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特征:上阕写雨中从容,下阕写晴后感悟,形成"遇雨-吟啸-酒醒-回首"的叙事闭环。

2. 语言艺术:"莫听""何妨""谁怕"三组否定式短语构成递进,展现主体精神的逐步升华。

3. 思想内核:将自然风雨隐喻人生困境,"无风雨无晴"体现禅宗"不二法门"的超越境界。

4. 艺术创新:打破传统词作闺怨格局,以日常生活入词,开创"以诗为词"新范式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:风雨中的生命觉醒

苏轼将突如其来的阵雨转化为精神洗礼的契机。"竹杖芒鞋"与"轻胜马"的对比,解构了传统士大夫对身份象征的执着。结句"也无风雨也无晴"并非简单的乐观主义,而是经过理性沉淀后对生命本质的洞察。这种"即事明理"的创作方式,使词作兼具形象性与哲理性,展现宋代文人"内在超越"的思想特征。

范文二:声音意象的哲学表达

全词以声音意象贯穿始终:开篇"穿林打叶"的雨声是客观干扰,"吟啸"是主体对抗的宣言,"萧瑟"是回望时的历史回响。三种声音构成"外境-自我-记忆"的三重奏。特别值得注意的是"莫听"的审美选择,这并非逃避,而是以听觉的自主性象征心灵的自由。这种对感官经验的哲学转化,体现了苏轼"触处皆真"的审美观照方式。

关于《定风波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
1. 字词读音:料峭(liào qiào)、芒鞋(máng xié)、萧瑟(xiāo sè)

2. 文学常识:苏轼"以诗为词"的革新主张,豪放派代表词人

3. 核心意象:"烟雨"的双重象征(自然现象/人生困境),"斜照"的希望隐喻

4. 艺术手法:虚实相生(眼前雨景与人生感悟)、以小见大(生活琐事蕴含哲理)

5. 思想主旨:儒家的持守、道家的超脱与禅宗的空观三者的融合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简答题

1. 问:"竹杖芒鞋轻胜马"反映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?

答:体现返璞归真、超脱物质束缚的生活智慧,以简朴装备获得精神自由。

解析:通过对比手法,将物质贫乏转化为精神富足,展现贬谪期间的自我调适。

2. 问:如何理解"一蓑烟雨任平生"中的"任"字?

答:"任"字既包含坦然承受的坚韧,又有随意放任的洒脱,体现儒道融合的生命姿态。

解析:这个动词凝练了全词主旨,需结合苏轼"外儒内道"的思想背景分析。

3. 问:末句"也无风雨也无晴"运用了什么哲学思维?

答:体现禅宗"不二法门"的超越性思维,消解对立概念达到更高层次的精神统一。

解析:可与《坛经》"菩提本无树"的般若空观对照理解。

二、选择题

1. "料峭春风吹酒醒"中"料峭"的意思是:

A. 温暖舒适

B. 微寒刺骨

C. 春风和煦

D. 狂风暴雨

答案:B

解析:该词专指春寒未尽时的清冷感,常见于唐宋诗词。

2. 下列哪项不是本词的艺术特色:

A. 日常生活诗意化

B. 历史典故密集化

C. 哲理思考形象化

D. 语言风格散文化

答案:B

解析:全词未用典故,纯以白描手法写眼前景、心中情,体现苏轼"无事不可入词"的主张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