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全诗> 王安石《登飞来峰》原文和鉴赏

王安石《登飞来峰》原文和鉴赏

时间:2025-08-13 08:00:01

王安石《登飞来峰》原文和鉴赏

《登飞来峰》是北宋政治家、文学家王安石的代表作之一,诗中通过描绘登高望远的壮阔景象,表达了诗人不畏艰险、锐意改革的豪情壮志。本文将提供原文、译文、注释、创作背景及深入鉴赏,帮助读者全面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。

原文

登飞来峰

王安石

飞来山上千寻塔,

闻说鸡鸣见日升。

不畏浮云遮望眼,

自缘身在最高层。

译文

飞来峰上耸立着千寻高的塔,

听说鸡鸣时就能看到太阳升起。

不怕浮云遮蔽远望的视线,

只因为自己站在最高的地方。

注释

飞来山:即飞来峰,位于今浙江杭州灵隐寺前。

千寻塔:寻,古代长度单位,八尺为一寻。千寻形容塔极高。

鸡鸣见日升:传说在飞来峰上鸡鸣时就能看到日出,极言其高。

浮云:比喻阻碍前进的困难或小人。

最高层:既指塔的最高层,也暗指诗人崇高的政治理想。

创作背景

此诗作于宋仁宗皇祐二年(1050年),王安石时年三十岁,正值他锐意改革、踌躇满志的时期。诗人登高望远,借景抒怀,表达了自己不畏艰难、勇攀高峰的坚定信念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:前两句写景,后两句抒情,由实入虚,层次分明。

2. 语言:简洁明快,用词精准,"千寻"、"最高层"等词语极具表现力。

3. 思想:体现了王安石改革家的胸襟和气魄,展现出不畏艰难、勇往直前的精神。

4. 艺术特色:运用夸张手法(千寻塔),巧妙设喻(浮云),意境开阔,格调高昂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

《登飞来峰》展现了王安石作为改革家的胸襟与气魄。前两句以夸张手法描绘飞来峰的高耸入云,为后文抒情铺垫。"千寻塔"极言其高,"鸡鸣见日升"更添神奇色彩。后两句直抒胸臆,"不畏浮云"表明诗人不畏谗言与阻碍的坚定信念,"最高层"既实指塔顶,更暗喻诗人崇高的政治理想。全诗气势恢宏,充分展现了王安石锐意改革的决心和勇气。

范文二

这首诗体现了宋代哲理诗的典型特征。诗人借登高望远抒发人生感悟,将景物描写与哲理思考完美结合。"浮云遮望眼"寓意深刻,既指自然现象,更象征人生道路上的种种阻碍。"自缘身在最高层"道出了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深刻哲理。王安石以简洁明快的语言,构建了一个既具体又抽象的意境,使读者在欣赏诗中美景的同时,也能领悟其中蕴含的人生智慧。

关于《登飞来峰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
重点字词:寻(长度单位)、缘(因为)、浮云(喻小人或阻碍)

文学常识:王安石,北宋政治家、文学家,唐宋八大家之一

知识要点:宋代哲理诗的特点,借景抒情的手法

意象意境:千寻塔(高耸)、浮云(阻碍)、最高层(理想境界)

艺术手法:夸张、比喻、象征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简答题(3道)

1、问:"不畏浮云遮望眼"中的"浮云"有何深层含义?

答:既指自然界真实的云彩,更比喻人生道路上的种种阻碍和谗言。

解析:诗人运用象征手法,以"浮云"暗指改革路上遇到的阻力。

2、问:诗中"最高层"有什么双重含义?

答:既实指飞来峰塔的最高层,也暗喻诗人崇高的政治理想和人生境界。

解析:王安石善于运用双关语,使诗句内涵更加丰富。

3、问:这首诗体现了王安石怎样的精神品格?

答:体现了诗人不畏艰难、勇于改革、胸怀天下的精神品格。

解析:结合王安石的改革背景,可以深入理解诗中表达的精神内涵。

二、选择题(2道)

1、"寻"在古代的长度单位是:

A. 五尺

B. 八尺

C. 十尺

D. 十二尺

答案:B

解析:古代八尺为一寻,"千寻"是夸张的说法,极言其高。

2、王安石在诗中表达的主要情感是:

A. 思乡之情

B. 怀古之情

C. 豪迈之情

D. 忧愤之情

答案:C

解析:全诗洋溢着积极向上的豪迈气概,展现了诗人的远大抱负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