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全诗> 《荀子·劝学》节选原文和鉴赏

《荀子·劝学》节选原文和鉴赏

时间:2025-08-16 12:00:03

《荀子·劝学》节选原文与深度解析

《劝学》是战国思想家荀子的经典名篇,以逻辑严密的论证和生动比喻阐述学习之道。本文精选核心段落,通过原文、译文、注释及多维解析,揭示儒家教育思想的精髓。

《荀子·劝学》(节选)

作者:荀况

君子曰:学不可以已。

青,取之于蓝,而青于蓝;冰,水为之,而寒于水。

木直中绳,輮以为轮,其曲中规。

虽有槁暴,不复挺者,輮使之然也。

故木受绳则直,金就砺则利。

白话译文

君子说:学习永无止境。

靛青从蓼蓝中提取,却比蓼蓝更青;冰由水凝结而成,却比水更寒冷。

笔直木材符合墨线,烘烤弯曲成车轮,弧度完美契合圆规。

即使再经暴晒枯干,也不会恢复挺直,这是人工矫治的结果。

因此木材需要墨线校正,金属需要磨石锋利。

逐句注释

【学不可以已】"已"即停止,开篇点明终身学习观。

【青取于蓝】"青"指靛青染料,"蓝"指蓼蓝植物,比喻学习能突破先天限制。

【木直中绳】"中"读zhòng,意为符合;"輮"通"煣",指火烤弯曲工艺。

【槁暴】"槁"为枯干,"暴"通"曝",晒干之意,强调外力改造的持久性。

【金就砺】"砺"即磨刀石,与"木受绳"形成对仗,暗喻教育规范的必要。

创作背景

战国后期,诸侯争霸催生百家争鸣。荀子任齐国稷下学宫祭酒期间,针对"性恶论"提出以礼法教化改造人性,《劝学》正是其教育思想的核心呈现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特征:采用"总-分"论证,先提出中心论点,后以自然现象类比学习原理。

2. 语言艺术:连续使用"青-蓝""冰-水""木-轮"三组比喻,形成递进式说服力。

3. 思想内核:强调后天改造的可能性,为儒家"化性起伪"理论提供实践路径。

4. 逻辑特色:通过"取-为-受-就"等动词链条,构建严谨的因果论证体系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

荀子以工匠改造自然物的过程,隐喻教育的塑造力量。"木受绳则直"的深层逻辑在于:人性如原材料,需通过"礼"的墨线与"法"的磨石进行规训。这种将伦理学具象化的手法,使抽象说理具有触手可及的真实感。尤其"不复挺"三字,以否定句式强化教育效果的不可逆性,暗含对道德惯养重要性的警示。

范文二

节选段落展现典型的荀子式雄辩风格。前四句构成两组"取喻明理",从颜色到温度再到形态,比喻维度不断拓展。特别值得注意的是"輮轮"意象的选择——车轮是周代礼制中"载道而行"的象征,暗示学习不仅是知识积累,更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要载体。这种将器物与德行相联系的思维方式,深具先秦儒家特色。

考试重点整理

1. 关键字词:輮(róu)、中(zhòng)、砺(lì)、槁(gǎo)、暴(pù)

2. 文学常识:荀子"性恶论"与孟子"性善论"对比;稷下学宫的历史地位

3. 核心意象:"青蓝"喻师承超越,"輮轮"喻教化过程,"绳砺"喻规范标准

4. 论证手法:类比推理、连锁论证、否定强化

重点试题

一、简答题

1. 问:"青取之于蓝"与"冰水为之"两组比喻的共同作用是什么?

答:通过自然物性变化规律,证明后天改造能突破先天限制。

解析:两组比喻构成层递关系,从视觉颜色到触觉温度,多维度强化论点。

2. 问:"木受绳则直"反映了荀子怎样的教育观?

答:强调外部规范对人格塑造的决定性作用,体现"化性起伪"思想。

解析:将道德培养比作木工工艺,突出教育的强制性和标准化特征。

3. 问:节选部分在论证结构上有何特点?

答:采用"立论-例证-结论"三段式,每例证后隐含递进式推论。

解析:论证过程呈现"自然现象-人工改造-普遍规律"的逻辑链条。

二、选择题

1. "輮以为轮"的"輮"字正确解释是:

A. 雕刻

B. 火烤弯曲

C. 切削打磨

D. 捆绑定型

答案:B

解析:据《说文解字》,"輮,车网也,从车柔声",特指用火烘烤木材使其弯曲的工艺。

2. 荀子使用自然物比喻的主要目的是:

A. 展示观察能力

B. 构建哲学体系

C. 增强说服力

D. 批判道家思想

答案:C

解析:通过生活经验建立认知桥梁,使"性恶可改"的抽象理论更易被接受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