欧阳修《诲学说》原文与鉴赏
《诲学说》是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的一篇训诫子侄的经典散文,以简练犀利的语言阐述治学之道。文章通过对比"玉不琢不成器"与"人之不学不知义"的辩证关系,强调后天学习对人格塑造的关键作用。
原文
《诲学说》
宋·欧阳修
玉不琢,不成器;
人不学,不知道。
然玉之为物,有不变之常德;
虽不琢以为器,而犹不害为玉也。
人之性,因物则迁;
不学,则舍君子而为小人。
译文
玉石不经雕琢,就不能成为器物;
人不通过学习,就不会明白道理。
然而玉石这种物质,具有永恒不变的特性;
即使不雕琢成器物,仍不失为玉石的本质。
但人的本性会受外物影响而变化;
若不学习,就会背离君子之道沦为小人。
注释
"琢":雕刻打磨,读作zhuó,喻指后天教育。
"常德":永恒不变的特性,出自《周易·系辞》。
"因物则迁":化用《礼记·乐记》"感于物而动",强调环境对人的塑造。
末句采用递进式对比,突出人性与物性的本质差异。
创作背景
庆历六年(1046年),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被贬滁州。在政治失意期间,他写下多篇教诲后辈的文章,本文是为侄儿欧阳通所作。北宋士大夫重视家族教育,这类"家训"文学在贬谪文人中尤为常见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特色:采用"物-人"对比框架,先立后破,最终落在人性可塑性上。
2. 语言艺术:仅用六个短句完成论证,动词"琢""迁""舍"精准有力。
3. 思想内涵:突破儒家"性善论"与"性恶论"之争,提出"动态人性观"。
4. 教育意义:强调学习是防止人性异化的唯一途径,具有现实警示作用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
文章以日常生活经验为切入点,通过玉器制作的常识类比学习的重要性。但欧阳修的深刻之处在于第二层转折——指出人性与物性的本质差异。玉石保持本质的稳定性,而人性具有流动变化的危险。这种对比凸显了儒家"慎独"思想的现代意义:在没有外在约束时,人更需要通过学习建立内在规范。结尾"舍君子而为小人"的警句,体现了北宋士大夫对道德滑坡的深切忧虑。
范文二
欧阳修将工艺伦理提升到哲学高度。表面谈治学,实则探讨人的存在方式。"因物则迁"四字道破环境对人的塑造力,这与现代教育学中的"最近发展区"理论不谋而合。文章采用"否定之否定"的论证结构:先肯定雕琢的必要性,再否定其绝对性,最终回归到学习的决定性作用。这种辩证思维反映了北宋文人融合儒道的思想特征,也是欧阳修散文逻辑严密的典型体现。
考试重点整理
1. 关键字词:琢(zhuó)、常德、迁(变化)、舍(背离)
2. 文学常识:北宋家训文学、欧阳修贬谪创作期
3. 核心意象:"玉-器"比喻系统
4. 哲学命题:荀子"化性起伪"说的新发展
5. 艺术手法:层递式论证、类比与对比结合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简答题
1、问:"玉不琢不成器"与"人之不学不知道"构成什么关系?
答:类比关系,用具体工艺过程比喻抽象学习过程。
解析:这种"取譬连类"的手法源自《论语》,是宋代说理文的常用技巧。
2、问:"因物则迁"反映了作者怎样的人性观?
答:动态发展的人性观,认为人性会随环境改变。
解析:不同于孟子的性善论或荀子的性恶论,更接近董仲舒的"性未善"说。
3、问:结尾句在论证中起什么作用?
答:形成紧迫的警示效果,将抽象说理转化为具体的人生选择。
解析:通过"君子-小人"的二元对立,强化了论证的伦理张力。
二、选择题
1、文中"常德"指的是:
A. 日常道德
B. 永恒特性
C. 常规品德
D. 固定规律
答案:B
解析:典出《周易》"天地之道,恒久而不已",指本质属性。
2、本文最突出的论证手法是:
A. 举例论证
B. 对比论证
C. 引用论证
D. 比喻论证
答案:D
解析:全文建立在"治玉如治学"的比喻体系上,属于整体性隐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