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全诗> 杜甫《望岳》原文和鉴赏

杜甫《望岳》原文和鉴赏

时间:2025-08-22 08:45:01

杜甫《望岳》原文和鉴赏

《望岳》是杜甫青年时代的豪迈之作,诗中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景象,抒发了诗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。本文将呈现原文、译文、注释及创作背景,并通过鉴赏与考点解析,深入解读这首千古名篇。

杜甫《望岳》

岱宗夫如何?齐鲁青未了。

造化钟神秀,阴阳割昏晓。

荡胸生曾云,决眦入归鸟。

会当凌绝顶,一览众山小。

译文

泰山究竟何等雄伟?苍翠山色绵延齐鲁大地无边无际。

大自然将神奇秀丽汇聚于此,山南山北分割出清晨与黄昏。

层云升腾涤荡胸襟,睁裂眼眶追随归鸟身影。

终要登上最高峰巅,俯瞰群山匍匐脚下。

注释

【岱宗】泰山别称。"夫"为语气助词,强调惊叹。

【齐鲁】春秋两国名,泰山北属齐,南属鲁,喻地域广袤。

【造化】自然创造化育。"钟"字拟人,突显泰山汇聚天地灵秀。

【决眦】眦(zì)指眼角,夸张手法表现极目远眺之态。

【会当】唐代口语,含必然决心,展现青年杜甫的凌云壮志。

创作背景

开元二十四年(736年),24岁的杜甫科举落第后漫游齐赵。当时唐王朝正值开元盛世,诗人意气风发,北游至泰山时写下此诗。虽未登顶,但通过遥望已展现宏阔胸襟,与其后期沉郁诗风形成鲜明对比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特征:前六句实写望岳所见,后两句虚写登临之志,虚实相生。

2. 语言艺术:"割"字写山势分割天象,"决眦"用夸张强化凝视,动词极具张力。

3. 思想内涵:末两句超越单纯山水描写,升华为生命境界的宣言,预示其"诗圣"气象。

4. 艺术对比:与谢灵运山水诗相比,杜甫更重主观情志抒发,开创盛唐山水诗新格调。

范文一

诗中"割昏晓"三字最见炼字功力。阴阳本为抽象概念,诗人却用"割"这个充满力度的动词,使泰山成为划分天地的巨斧。这种空间切割不仅描绘出山势之高,更暗含《周易》"一阴一阳之谓道"的哲学意蕴。青年杜甫以地理意象承载宇宙认知,展现唐人特有的宏大思维。

范文二

尾联的登临意象成为解读全诗的关键。古人登高多怀悲情,王粲《登楼赋》即典型。杜甫却反用传统,将"凌绝顶"转化为积极的生命姿态。宋代黄鹤对此有精辟见解:"子美胸中气魄,于未登岱时已具众山小之象。"这种精神高度,正是盛唐气象在诗歌中的结晶。

关于《望岳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
【字词读音】岱(dài)宗、决眦(zì)、曾(céng)云

【文学常识】五言古诗、杜甫"青年时期三大名作"之一

【艺术手法】夸张(决眦)、拟人(钟神秀)、虚实结合

【思想情感】表达建功立业的抱负,体现盛唐积极进取精神

【意象体系】泰山(崇高)、归鸟(远望)、众山小(胸襟)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简答题

1、问:"阴阳割昏晓"中"割"字的妙处何在?

答:既表现泰山分割南北的巍峨体量,又暗含造化主宰的哲学意味。

解析:动词选用体现杜甫"语不惊人死不休"的语言追求。

2、问:诗中如何通过视觉变化展现观察过程?

答:由"青未了"的远望到"入归鸟"的聚焦,最后升华为"众山小"的想象。

解析:空间层次递进,符合实际观景体验。

3、问:比较王维《终南山》与杜甫本诗的情感差异

答:王诗侧重客观呈现自然之美,杜诗更强调主观志向的抒发。

解析:体现山水田园诗与抒情言志诗的不同传统。

二、选择题

1、"决眦入归鸟"主要运用的表现手法是:

A. 比喻

B. 夸张

C. 借代

D. 用典

答案:B

解析:通过夸大眼部动作表现凝神专注。

2、下列哪项最能体现盛唐气象:

A. 齐鲁青未了

B. 阴阳割昏晓

C. 会当凌绝顶

D. 一览众山小

答案:C

解析:积极进取的豪情最具时代特征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