陆游《读书》原文和鉴赏
本文围绕南宋诗人陆游的《读书》一诗展开,通过原文、译文、注释、创作背景、作品解析及鉴赏范文,全面解读其艺术特色与思想内涵。读者可从中了解陆游的治学态度、诗歌语言风格及宋代文人的精神追求。
《读书》·陆游
归志宁无五亩园,
读书本意在元元。
灯前目力虽非昔,
犹课蝇头二万言。
译文
归隐的志向岂止在于拥有五亩田园,
读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天下百姓。
灯下视力虽已不如从前,
仍坚持阅读两万字的蝇头小字。
注释
归志:归隐的志向。"宁无"以反问强调志在济世。
五亩园:典出《孟子》,指隐士的小型田园。
元元:百姓,体现儒家民本思想。
蝇头:比喻极小的字,暗示阅读之勤苦。
二万言:夸张手法突显治学之勤。
创作背景
此诗作于陆游晚年退居山阴时期。时值南宋偏安一隅,诗人屡遭贬谪后选择归隐,但仍通过读书心系苍生。诗中"灯前目力"的细节,真实反映了其晚年仍坚持挑灯夜读的治学状态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特点:前两句阐明读书宗旨,后两句以生活细节呼应,形成理念与实践的闭环。
2. 语言艺术:"蝇头""二万言"的夸张对比,强化了视觉冲击力。
3. 思想内核:突破传统隐逸诗局限,将个人修养与济世情怀相结合。
4. 情感表达:在自嘲衰老中展现执着,平淡语言蕴含深沉力量。
范文一
陆游以八十高龄写就的这首《读书》,展现了中国文人"穷则独善其身,达则兼济天下"的精神传统。"元元"二字堪称诗眼,将个人阅读提升至社会关怀层面。末句"犹课"的转折尤其动人,衰颓的躯体与炽热的灵魂形成强烈反差,这种"知其不可而为之"的坚持,正是儒家精神最悲壮的体现。
范文二
诗中"五亩园"与"元元"的对比耐人寻味。传统隐逸诗常止步于田园之乐,陆游却将读书目的指向苍生社稷。这种思想突破与南宋特殊政局相关:当北伐无望时,文人转而以文化传承延续救世理想。蝇头小字的意象选择极具时代特征,暗示在有限空间中坚守文化火种的历史处境。
关于《读书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重点字词:元元(yuán yuán,百姓)、宁无(反问语气词)
文学常识:陆游号放翁,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之一
艺术手法:夸张(二万言)、对比(目力非昔/犹课)
思想内涵:儒家济世思想在隐逸诗中的体现
意象分析:灯前读书的经典文人意象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简答题
1、问:"读书本意在元元"反映了作者怎样的价值观?
答:体现儒家"达则兼济天下"的入世精神,将个人治学与社会责任相结合。
解析:突破传统读书为功名的局限,展现士大夫的民本思想。
2、问:末句如何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精神?
答:用"蝇头""二万言"的极端对比,突出年老仍坚持治学的执着。
解析:细节的真实性增强感染力,微小与巨量的反差强化精神力量。
3、问:诗中"宁无"一词有何表达效果?
答:以反问语气强调归隐志向的纯粹性,暗示其超越物质追求。
解析:文言虚词的灵活运用,体现陆游语言精炼的特点。
二、选择题
1、"元元"在诗中指代的是:
A. 宇宙本源
B. 黎民百姓
C. 道家思想
D. 文字起源
答案:B
解析:出自《战国策》"制海内,子元元",为古籍中对百姓的常见称谓。
2、下列对"蝇头"的理解正确的是:
A. 比喻目光短浅
B. 形容字体极小
C. 指代飞虫干扰
D. 暗示生活困顿
答案:B
解析:典出《南史》,后成为小楷书体的代称,此处双关指字小与阅读之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