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全诗> 苏轼《和董传留别》"腹有诗书气自华"原文和鉴赏

苏轼《和董传留别》"腹有诗书气自华"原文和鉴赏

时间:2025-08-20 12:15:01

苏轼《和董传留别》"腹有诗书气自华"原文与深度解析

苏轼《和董传留别》以"腹有诗书气自华"为核心,展现了宋代文人的精神风貌与处世哲学。本文将从原文、翻译、注释到艺术特色,全面解读这首传世名作的深层意蕴。

原文

《和董传留别》

宋·苏轼

粗缯大布裹生涯,腹有诗书气自华。

厌伴老儒烹瓠叶,强随举子踏槐花。

囊空不办寻春马,眼乱行看择婿车。

得意犹堪夸世俗,诏黄新湿字如鸦。

译文

粗布麻衣包裹着平凡生活,满腹经纶自然流露高雅气质。

厌倦陪老儒生谈论琐碎学问,勉强跟随举子参加科举考试。

囊中羞涩置办不起寻春骏马,眼花缭乱看着富贵人家择婿。

若得功名仍可向世俗夸耀,诏书上崭新的墨迹如乌鸦般醒目。

注释

"腹有诗书气自华":内在学识会外化为不凡气质。华,光华,指高雅风范。

"烹瓠叶":典出《庄子·逍遥游》,比喻琐碎无用的学问。瓠(hù),葫芦。

"踏槐花":唐代举子科举期间住槐树巷,后以"槐花"代指科举。

"寻春马":唐代新科进士有骑马游街的习俗,此处指科举及第的排场。

"诏黄":用黄麻纸书写的皇帝诏书,新科进士名单以此公布。

创作背景

元祐元年(1086年),苏轼在汴京任翰林学士时作此诗。董传是布衣学者,虽生活清贫但学识渊博。当时新旧党争激烈,苏轼借赠诗表达对真才实学的推崇,暗讽科举制度的虚浮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特色:前四句写寒士风骨,后四句讽世俗功名,形成精神境界与现实处境的鲜明对比。

2. 语言艺术:"裹"字精妙表现物质匮乏,"湿"字生动描摹诏书新颁之态,动词运用极具张力。

3. 思想内涵:提出"内修重于外饰"的文人价值观,批判科举制度对真学问的扭曲。

4. 艺术手法:用"烹瓠叶""踏槐花"等典故暗喻,以"鸦"字黑色意象反讽功名虚妄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

"腹有诗书气自华"七字堪称中国古代文人精神宣言。苏轼将知识分子的价值定位从外在功名转向内在修养,创造性地提出"气质决定论"。诗中"粗缯大布"与"气自华"形成强烈反差,揭示出物质与精神的辩证关系。结尾"诏黄新湿字如鸦"的黑色意象,暗含对科举制度异化现象的批判,这种以色彩表达态度的手法,展现了苏轼诗歌的独特深度。

范文二

该诗展现了苏轼中期创作的思想成熟期特征。通过董传这个寒士形象,苏轼构建了新型文人典范:拒绝"烹瓠叶"式的空谈,超越"踏槐花"的功利追求。"囊空"却"眼乱"的对比,尖锐指出科举制度造成的精神分裂。全诗以递进式结构展开,从个人修养到社会批判,最后以"诏黄"的讽刺性意象收束,体现苏轼"以议论为诗"的典型风格,在宋代哲理诗中具有典范意义。

考试重点整理

1. 关键字词:缯(zēng)、瓠(hù)、槐(huái)、诏(zhào)

2. 文学常识:此诗作于元祐更化时期,反映北宋科举制度弊端

3. 艺术手法:对比修辞(粗布/华气)、典故运用(烹瓠叶)、色彩象征(鸦黑)

4. 核心意象:"诗书"象征内在修养,"槐花"代表科举功名

5. 思想主旨:提出知识分子应超越功利追求精神独立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简答题(3道)

1、问:"腹有诗书气自华"体现了怎样的人才观?

答:强调内在学识修养比外在条件更重要,学识会自然转化为气质风度。

解析:这是苏轼提出的文人价值标准,突破以功名论才的传统观念。

2、问:"厌伴老儒烹瓠叶"用了什么典故?有何深意?

答:化用《庄子》寓言,批评当时学者沉迷琐碎无用的学问。

解析:苏轼借此表达对脱离实际的经院学术的厌恶。

3、问:诗中"鸦"字意象有何特殊含义?

答:用乌鸦的黑色暗喻功名虚妄,与"气自华"形成精神境界的对比。

解析:色彩意象的象征运用,体现苏轼诗歌的隐喻艺术。

二、选择题(2道)

1、"踏槐花"在诗中指代:

A. 春日赏花

B. 科举考试

C. 文人雅集

D. 官场应酬

答案:B

解析:唐代举子住槐树巷,故以"槐花"代指科举。

2、下列哪项最能概括全诗主旨?

A. 批判科举制度

B. 赞美寒士品格

C. 主张内外兼修

D. 讽刺世态炎凉

答案:C

解析:诗中以"腹有诗书"为核心,倡导精神修养超越物质条件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