刘禹锡《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》原文和鉴赏
刘禹锡的《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》是唐代酬答诗中的经典之作,展现了诗人历经贬谪后的豁达胸襟与人生感悟。本文将从原文、译文、创作背景、艺术特色等多角度解析这首诗的深刻内涵。
原文
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
刘禹锡
巴山楚水凄凉地,二十三年弃置身。
怀旧空吟闻笛赋,到乡翻似烂柯人。
沉舟侧畔千帆过,病树前头万木春。
今日听君歌一曲,暂凭杯酒长精神。
译文
巴山楚水这片荒凉之地,我被贬谪在此二十三年。
怀念故友只能空吟《闻笛赋》,回到故乡竟像斧柄腐烂的樵夫。
沉船旁边仍有千帆竞发,病树前头已是万木争春。
今日听你为我高歌一曲,暂且借这杯酒振奋精神。
注释
巴山楚水:指四川、湖南、湖北一带的荒僻地区。
闻笛赋:指向秀《思旧赋》,表达对亡友的怀念。
烂柯人:用王质观棋烂柯的典故,形容世事变迁、恍如隔世。
沉舟、病树:诗人自喻,表达仕途失意的境遇。
创作背景
唐敬宗宝历二年(826年),刘禹锡结束二十三年贬谪生涯,在扬州与白居易相逢。白居易在宴席上赠诗《醉赠刘二十八使君》,刘禹锡以此诗酬答。当时诗人已五十五岁,历经政治沉浮,诗中既有对往事的感慨,又展现出豁达的胸襟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上采用七律形式,前四句回顾贬谪经历,后四句抒发现实感受。
2. 语言凝练含蓄,"沉舟侧畔千帆过"等句成为千古名句。
3. 情感表达深沉内敛,既有对政治挫折的感慨,又保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。
4. 艺术手法上善用典故和对仗,使诗歌意蕴丰富而富有哲理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
《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》最动人处在于诗人历经磨难后的超然胸襟。前四句以"凄凉地""弃置身"等词直抒胸臆,后四句笔锋一转,以"千帆过""万木春"展现新陈代谢的必然规律。诗人将个人命运置于历史长河中审视,使全诗具有超越时代的哲学意味。尾联"暂凭杯酒长精神"既是对友人慰藉的感谢,也是自我勉励,展现了士大夫的坚韧品格。
范文二
刘禹锡此诗以典故运用见长。"闻笛赋"暗指嵇康被害后向秀作赋追思的典故,含蓄表达对永贞革新失败后遇害同僚的怀念;"烂柯人"借用王质观棋的传说,巧妙传达久谪归来的隔世之感。这些典故的运用使诗歌在有限的篇幅中蕴含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。诗中"沉舟""病树"的意象既是对自身处境的真实写照,又暗含新陈代谢的哲理,体现了唐诗"言有尽而意无穷"的艺术特色。
关于《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1. 重点字词:烂柯(kē)、闻笛赋、弃置(zhì)
2. 文学常识:刘禹锡"诗豪"称号,永贞革新背景
3. 知识要点:酬答诗特点,七律格律要求
4. 意象意境:沉舟病树象征意义,春景的哲理内涵
5. 艺术手法:典故运用,对仗工整,虚实结合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简答题(3道)
1、问:"沉舟侧畔千帆过,病树前头万木春"表达了怎样的哲理?
答:表达了新陈代谢、推陈出新的自然规律,暗示个人的挫折不会阻碍历史前进。
解析:诗人以自然现象比喻社会变迁,体现豁达的人生态度。
2、问:诗中"闻笛赋""烂柯人"两个典故有何作用?
答:前者表达对故友的怀念,后者表现久谪归来的隔世之感,增强诗歌的历史厚重感。
解析:用典是唐诗重要手法,能丰富诗歌内涵,引发读者联想。
3、问:全诗表达了作者哪些复杂情感?
答:既有贬谪多年的辛酸,又有面对现实的豁达,还有对友人慰藉的感激。
解析:刘禹锡诗歌常将个人感慨与哲理思考相结合,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。
二、选择题(2道)
1、"烂柯人"典故出自:
A. 《搜神记》
B. 《庄子》
C. 《列仙传》
D. 《述异记》
答案:D
解析:典出南朝任昉《述异记》,记王质山中观棋,斧柄烂尽的故事。
2、诗中"巴山楚水"指的是:
A. 四川、湖南一带
B. 陕西、湖北一带
C. 重庆、江西一带
D. 贵州、安徽一带
答案:A
解析:唐代"巴"指今四川东部,"楚"指今湖南、湖北一带,是刘禹锡贬谪之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