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全诗> 《诗经·小雅·鹤鸣》原文和鉴赏

《诗经·小雅·鹤鸣》原文和鉴赏

时间:2025-08-18 11:00:02

诗经·小雅·鹤鸣:隐逸之思与自然哲理的千年回响

《鹤鸣》是《诗经·小雅》中的独特篇章,以鹤鸣九皋的意象展开对隐逸生活和自然哲理的思考。本文将完整呈现原文、译文及深度解析,帮助读者理解其比兴手法、思想内涵及对后世的影响。

原文

《诗经·小雅·鹤鸣》

鹤鸣于九皋,声闻于野。

鱼潜在渊,或在于渚。

乐彼之园,爰有树檀,其下维萚。

他山之石,可以为错。

鹤鸣于九皋,声闻于天。

鱼在于渚,或潜在渊。

乐彼之园,爰有树檀,其下维榖。

他山之石,可以攻玉。

译文

白鹤在沼泽深处鸣叫,声音传遍四野。

鱼儿时而深潜渊底,时而游向浅滩。

那令人愉悦的园中,生长着珍贵檀木,树下落叶堆积。

别处山上的粗砺石头,可用来打磨玉器。

白鹤在沼泽深处鸣叫,声音直达云霄。

鱼儿时而游向浅滩,时而深潜渊底。

那令人愉悦的园中,生长着珍贵檀木,树下构树繁茂。

别处山上的粗砺石头,可用来雕琢美玉。

注释

九皋(gāo):多层沼泽,喻幽深之地。"九"为虚指,极言其深。

萚(tuò):落叶,暗示隐士高洁如檀木,甘与落叶为伴。

错:磨石,通"厝",暗喻人才需磨练。

榖(gǔ):构树,与檀木形成材质对比,象征事物各有所用。

攻玉:治玉,源自《周礼·考工记》"玉人"职守,体现借外力成器的智慧。

创作背景

西周中晚期礼崩乐坏,士人阶层开始思考仕隐选择。该诗可能产生于贵族文人群体,既保留宫廷诗的典雅形式,又注入新兴的隐逸思想。竹书纪年记载周懿王时期"鹤舞于镐",或为意象来源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特色:采用重章叠句,二章仅改五字,通过"野-天""萚-榖""错-攻玉"的递进深化主题。

2. 比兴手法:以鹤、鱼、檀木、山石等自然物象,隐喻人才使用与自我修养的辩证关系。

3. 哲学内涵:提出"他山之石可以攻玉"的著名命题,体现早期儒家"借物修身"的实践智慧。

4. 语言艺术:"声闻于野"与"声闻于天"的空间对比,构建出由尘世向超越的象征路径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

《鹤鸣》的意象群构成微妙的隐喻系统。鹤的鸣叫突破沼泽限制,象征德行不受环境约束;鱼类的深浅变化,暗示士人当审时度势;檀木与落叶的共生关系,揭示高洁者需耐得寂寞。最精彩的是"他山之石"的转喻,将治玉工艺提升为人生哲学,为后世"三人行必有我师"的思想先声。这种将日常观察升华为哲理的表达方式,正是《诗经》比兴传统的精髓。

范文二

诗中存在两组对立统一:空间上"九皋"与"天"的垂直对应,生物行为上"潜渊"与"在渚"的水平交替。这种结构暗合《周易》"周流六虚"的变通思想。值得注意的是二章意象的质变:"错"到"攻玉"的工艺升级,"萚"到"榖"的植被变化,暗示隐逸不是终点而是修炼过程。汉代郑玄注"此教宣王求贤人之未仕者",揭示了诗歌从个人修养到治国之道的双重维度。

考试重点整理

核心字词:皋(gāo)、萚(tuò)、榖(gǔ)、错(通"厝")、攻(治玉专称)

文学常识:中国最早提及"鹤"的诗歌,《诗经》"六义"中比兴手法典范

意象体系:鹤(隐士)、檀木(君子)、他山之石(外力辅助)的象征传统

名句溯源:"他山之石"成语的原始出处及语义演变

哲学关联:与《论语》"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"的思想呼应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简答题

1、问:"鹤鸣于九皋"与"声闻于天"形成何种艺术效果?

答:构成由下至上的空间张力,象征德行的穿透力。声音从沼泽传至天际,暗示微小事物可能产生深远影响。

解析:这种垂直空间描写在《诗经》中罕见,可能受早期天文观测启发。

2、问:诗中鱼的行为变化有何隐喻?

答:鱼"潜渊"与"在渚"的交替,象征智者应时而动。深潜代表积蓄力量,游向浅滩喻把握机遇。

解析:可与《庄子》"濠梁观鱼"的哲学意趣对照理解。

3、问:"他山之石"对后世文学的影响?

答:开创借物喻理的表达范式,直接影响《荀子·劝学》"君子生非异也,善假于物也"的论述。

解析:该意象在唐代发展为"借才异代"的政治理念。

二、选择题

1、诗中"榖"所指的植物是:

A. 谷子

B. 构树

C. 楮树

D. 桑树

答案:B

解析:榖即构树,古代造纸原料,与檀木形成实用与审美的对比。

2、"比兴"手法在本诗中最显著体现是:

A. 直抒胸臆

B. 借景抒情

C. 托物言志

D. 用典讽喻

答案:C

解析:全篇通过自然物象暗示人生哲理,是"托物言志"的典型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