辛弃疾《鹧鸪天·送廓之秋试》原文和鉴赏
本文解读辛弃疾为友人科举送行所作《鹧鸪天·送廓之秋试》,剖析其豪迈励志的深层意蕴与艺术匠心,提供逐句翻译、典故解析及考试要点。
原文
鹧鸪天·送廓之秋试
南宋·辛弃疾
白苎新袍入嫩凉,春蚕食叶响回廊。
禹门已准桃花浪,月殿先收桂子香。
鹏北海,凤朝阳。又携书剑路茫茫。
明年此日青云去,却笑人间举子忙。
译文
穿着崭新苎麻袍的学子步入微凉考场,笔走纸间如春蚕啃桑沙沙作响。
科举龙门已为桃花汛敞开通道,蟾宫早将桂花幽香收入殿堂。
似鲲鹏展翅北海,如凤凰沐浴朝阳。再度带着书剑踏上远大前程。
待到明年今日直上云霄时,回看人间举子奔忙犹带笑颜。
注释
白苎新袍:苎(zhù)麻织就的白色新衣,宋代举子应试礼服。
春蚕食叶:拟考场书写声,典出欧阳修《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》。
禹门:龙门代称,传说鲤鱼跃过龙门即化龙,喻科举及第。
桃花浪:农历三月桃花盛开时的春汛,暗指春闱考试时节。
月殿桂子:蟾宫折桂典故,喻科举得中,唐人谓登科为"桂枝高折"。
创作背景
淳熙十四年(1187)秋,辛弃疾闲居上饶,为赴临安参加省试的门生范廓之作此赠词。时年四十八岁的词人虽遭弹劾罢官,仍以"鹏北海,凤朝阳"的壮语激励后辈,展现豪放词人的胸襟气度。
作品解析
结构特色:上阕实写考场场景,下阕虚写登科愿景,虚实相生。
语言艺术:连用"禹门""月殿""鹏凤"等意象群,构建瑰丽象征系统。
思想内涵:突破传统送别词的感伤基调,开创励志送考新范式。
表现手法:听觉(春蚕食叶)与嗅觉(桂子香)通感运用精妙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
词中"春蚕食叶"的考场白描堪称绝响。不同于柳永《鹤冲天》对科举的嘲弄,辛弃疾将沙沙答卷声比作春蚕啮桑,既写实又传神。这种声音意象的创造,源自词人早年参加科举的亲身体验,比视觉描写更具代入感。下阕"鹏北海"三句化用《庄子》典故,将举子赴考升华为精神翱翔,体现豪放词派的气象。
范文二
结尾"却笑人间举子忙"的预言式收束尤见匠心。表面是预祝范廓之高中后的洒脱,深层却暗含辛弃疾对科举制度的复杂态度。此时罢官闲居的词人,借后辈登科的想象,既表达对人才的期许,又暗讽功名羁绊。这种含而不露的双重情感,正是辛词"肝肠似火,色貌如花"艺术特质的典型体现。
考试重点整理
文学常识:辛弃疾属豪放词派代表,此词属"仕途赠答"题材。
核心意象:禹门(功名)、桂子(及第)、鹏凤(志向)构成三重象征体系。
艺术手法:通感修辞(春蚕句)、虚实转换(下阕)、典故活用(鹏凤)。
情感主旨:表面写科举励志,深层含身世之慨与制度反思。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简答题
1、问:"春蚕食叶响回廊"运用了何种艺术手法?
答:通感手法,将视觉性的书写转化为听觉意象。
解析:以春蚕啮桑的细微声响模拟考场答卷声,增强画面真实感。
2、问:下阕"鹏北海,凤朝阳"的典故出处是?
答:鹏鸟典出《庄子·逍遥游》,凤凰典出《诗经·大雅·卷阿》。
解析:两典并用构成对仗,喻举子拥有圣贤经典的深厚学养。
3、问:结句"却笑"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态度?
答:表面是登科后的超脱,深层暗含对科举制度的清醒认知。
解析:辛弃疾二十余岁即中进士,晚年罢官后对功名有更复杂思考。
二、选择题
1、"禹门"在词中指代:
A. 治水工程
B. 科举考场
C. 官府大门
D. 书院建筑
答案:B
解析:龙门喻指科举,与下句"月殿"形成天地对应的象征结构。
2、下列哪项不是本词中的听觉描写:
A. 春蚕食叶
B. 桃花浪涌
C. 桂子飘香
D. 书剑碰撞
答案:C
解析:"桂子香"属嗅觉描写,与"春蚕食叶"的听觉形成感官对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