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贞白《白鹿洞二首·其一》原文和鉴赏
王贞白的《白鹿洞二首·其一》以白鹿洞为背景,抒发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山水的热爱。读者可通过本文了解诗歌原文、译文、创作背景及艺术特色,感受唐代隐逸诗的风采。
原文
白鹿洞二首·其一
唐·王贞白
读书不觉已春深,
一寸光阴一寸金。
不是道人来引笑,
周情孔思正追寻。
译文
专心读书不知不觉春天已快过去,
每一寸光阴都像黄金一样珍贵。
若不是山中道人过来逗笑打扰,
我还在周公孔子的思想中探寻。
注释
"一寸光阴一寸金":比喻时间极其宝贵,强调珍惜时光。
"周情孔思":指周公和孔子的思想学说,代指儒家经典。
"道人":指山中隐士或道士,此处暗含隐逸之趣。
全诗通过读书场景的描写,展现了诗人勤学不倦、珍惜时光的精神追求。
创作背景
王贞白晚唐诗人,曾隐居庐山白鹿洞。此诗作于隐居期间,反映了乱世中文人寄情山水、潜心学问的生活状态。白鹿洞是当时著名的文化圣地,吸引众多学者隐居读书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上采用起承转合的传统手法,前两句写实,后两句抒情。
2. 语言质朴自然,却蕴含深刻哲理,尤以"一寸光阴一寸金"最为警策。
3. 思想内涵上,既表达了对时光的珍惜,又暗含对隐逸生活的向往。
4. 艺术特色在于将读书场景与哲理思考自然融合,毫无说教之感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
此诗以读书为切入点,展现了中国传统文人的精神追求。"一寸光阴一寸金"的比喻,既形象又深刻,成为后世珍惜时间的经典表述。诗人将个人读书体验与哲理思考完美结合,在平淡的叙述中见出深意。末句"周情孔思"的典故运用,既点明读书内容,又暗含对儒家思想的尊崇,体现了唐代文人特有的精神气质。
范文二
诗歌通过"道人引笑"这一细节,巧妙展现了隐逸生活的闲适情趣。前两句的紧张与后两句的舒缓形成鲜明对比,在节奏变化中体现诗人复杂的心绪。全诗没有直接描写白鹿洞的景色,却通过读书场景的描写,让读者感受到隐居环境的幽静美好。这种以事写景的手法,显示了王贞白高超的艺术表现力。
关于《白鹿洞二首·其一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重点字词:光阴(时间)、周情孔思(周公孔子的思想)
文学常识:王贞白为晚唐诗人,此诗作于隐居庐山期间
知识要点:理解"一寸光阴一寸金"的哲理内涵
意象意境:通过读书场景展现隐逸生活的闲适与充实
艺术手法:比喻、典故的运用,虚实结合的表现方式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简答题(3道)
1、问:"一寸光阴一寸金"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?有何表达效果?
答:运用了比喻修辞,将时间比作黄金,强调时光的宝贵。
解析:这个比喻形象生动,成为劝人惜时的经典名句。
2、问:诗中"道人"形象有何特殊含义?
答:象征隐逸生活,暗示诗人所处的隐居环境。
解析:"道人"的出现使诗歌增添了几分超脱尘世的意味。
3、问: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?
答:表达了珍惜时光、勤学不倦的精神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。
解析:诗中既有积极进取的治学态度,又有超然物外的生活情趣。
二、选择题(2道)
1、"周情孔思"在诗中的意思是:
A. 周游列国的见闻
B. 周公孔子的思想
C. 周围人的情感
D. 周密思考
答案:B
解析:此处用典,特指儒家经典思想。
2、诗歌最后两句运用的表现手法是:
A. 对比
B. 衬托
C. 象征
D. 拟人
答案:B
解析:用"道人引笑"来衬托读书的专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