汪洙《神童诗》节选原文与鉴赏:蒙学经典中的少年气象
北宋神童汪洙九岁所作《神童诗》,以童真视角展现古代学子志向,其节选部分尤以"万般皆下品"四句流传最广。本文提供权威原文、白话译文及深度解析,揭示蒙学经典背后的教育理念与时代精神。
《劝学》节选·汪洙
天子重英豪,文章教尔曹。
万般皆下品,惟有读书高。
少小须勤学,文章可立身。
满朝朱紫贵,尽是读书人。
白话译文
帝王看重英雄豪杰,文章学问教导你们。
世间万事都属次要,只有读书最为崇高。
年少必须勤奋学习,文章才能安身立命。
朝堂身着朱紫官服的权贵,全都是读书出身之人。
注释
【尔曹】你们。特指学童群体,体现训导口吻。
【朱紫】唐代三品以上官员服色,后泛指高官,此处用色彩代指显贵身份。
"万般皆下品"句:采用极端对比修辞,反映宋代科举制度下"学而优则仕"的社会价值观。
"满朝"二句:以实证逻辑强化说理,符合儿童认知特点,具象化展现读书的功利价值。
创作背景
汪洙出身鄞县儒学世家,北宋元丰年间(1078-1085)以神童荐入宫。时值王安石变法后科举改革深化阶段,社会形成"焚膏油以继晷"的向学风尚。此诗最初刻于鄞县孔庙碑石,后经明清蒙书《神童诗》《千家诗》传播,成为童蒙必读篇目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特征:四句一换韵,前两联押豪韵显开阔,后两联转真韵见恳切,符合劝学诗的声律要求。
2. 语言特色:善用对比(下品/高)、借代(朱紫)、夸张(万般/惟有)等手法,以儿童能理解的直白语言传递深刻道理。
3. 思想内涵:既反映"朝为田舍郎,暮登天子堂"的科举理想,也暗含对单一价值取向的批判,清代学者章学诚曾评其"导利之辞太切"。
4. 艺术张力:童言与圣训的结合,天真语气与严肃主题形成独特审美效果,这种矛盾性使其超越普通蒙学作品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:蒙学经典的价值观建构
《神童诗》节选堪称古代劝学诗的典范文本。汪洙以九龄童子的身份,精准捕捉科举社会核心价值,用"万般皆下品"的极端表述,将"读书高"的观念植入蒙童心智。这种价值判断的强化,通过"满朝朱紫贵"的实证得到支撑,形成完整的说服逻辑。诗中折射的不仅是个人志向,更是整个宋代"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"政治生态的缩影。值得玩味的是,这种赤裸裸的功利表达,恰因其出自孩童之口而获得道德豁免,反而成为最具传播力的教育范本。
范文二:诗教传统的双重性
在"惟有读书高"的宣言背后,隐藏着传统诗教的双重性。表面看是鼓励勤学的励志篇章,深层却暴露了科举制度对多元价值的压制。明代学者王阳明曾批评这类蒙学诗"导利非导义",清代《围炉诗话》也指出其"坏人心术"。但恰是这种毫不掩饰的功利性,使该诗成为研究中国古代教育心理的活标本。诗中"朱紫"与"读书"的因果关联,构建起一套完整的成功学叙事,这种叙事在当代教育中仍可见其遗韵。
考试重点整理
【文学常识】汪洙字德温,北宋元丰年间神童,官至观文殿大学士,《神童诗》实为后人辑录其幼作与他人诗作的合集。
【关键字词】"朱紫"读音zhū zǐ;"尔曹"为第二人称复数代词,常见于训诫文体。
【意象体系】"朱紫"象征权贵地位,"文章"代指科举功名,"勤学"与"立身"构成因果关系链。
【核心手法】对比论证(万般/惟有)、借代修辞(朱紫)、实证说理(满朝朱紫贵)构成三层论证结构。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简答题
1、问:"万般皆下品"句反映了怎样的社会价值观?
答:体现宋代科举制度下"学而优则仕"的单一价值取向,将读书视为社会阶层流动的唯一通道。
解析:该判断句以全称否定强化观点,需结合北宋"取士不问家世"的历史背景理解。
2、问:诗中"朱紫"意象有何特殊含义?
答:以唐代三品以上官员服色代指权贵阶层,通过视觉符号强化"读书-做官"的因果关系。
解析:色彩代官阶属于传统文学常见手法,此处具体化抽象概念,增强说服力。
3、问:全诗在劝学策略上有何特点?
答:采用"价值判断+事实论证"的双重结构,先树立绝对标准,再提供实证支撑,符合儿童认知心理。
解析:这种"观点+例证"模式,与《三字经》"幼不学,老何为"的恐吓式劝学形成对比。
二、选择题
1、"文章教尔曹"中"尔曹"指代的是:
A. 平民百姓
B. 学童群体
C. 朝廷官员
D. 寒门士子
答案:B
解析:结合蒙学教材性质及"教"字的施受关系,特指接受启蒙教育的儿童。
2、下列哪项不是本诗的艺术特色:
A. 白描手法
B. 借代修辞
C. 对比论证
D. 实证说理
答案:A
解析:全诗重在说理而非写景,未使用白描手法,其余三项在诗中均有明确体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