郑燮《竹石》原文与鉴赏:清代文人风骨的物化象征
清代书画家郑燮的题画诗《竹石》,以物喻人展现士大夫坚贞不屈的精神品格。本文通过原文解读、创作背景剖析及多维鉴赏,揭示其托物言志的艺术魅力。
竹石
清·郑燮
咬定青山不放松,
立根原在破岩中。
千磨万击还坚劲,
任尔东西南北风。
译文
翠竹牢牢扎根青山毫不松懈,
原本就生长在碎裂的岩缝中。
历经千万次磨折愈发坚韧,
任凭各方狂风肆虐始终挺立。
注释
【咬定】拟人手法,竹根深扎如牙齿咬合,展现执着生命力
【破岩】"破"字双关,既指岩石裂隙,又暗喻社会动荡的时局
【千磨万击】化用《后汉书》"砥节砺行"典故,强调磨难淬炼
【任尔】"尔"指代世俗压力,呼应作者《潍县署中画竹》题跋"一枝一叶总关情"的创作观
创作背景
乾隆二十二年(1757年),郑燮任潍县知县期间目睹官场腐败,在衙署画竹题诗明志。此时其"难得糊涂"印章已启用三年,表面玩世不恭的处世哲学下,实为对刚直本性的坚守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特征:前两句静态描写竹的生存状态,后两句动态展现抗争过程,形成张力结构
2. 语言艺术:"咬""立""任"三个动词贯穿全篇,构建出人格化的植物意象
3. 思想内核:将儒家"岁寒知松柏"的比德传统,发展为更具抗争性的文人宣言
4. 艺术创新:以书法飞白笔意入诗,语言如竹节般瘦劲挺拔
鉴赏范文
范文一:物象与心象的辩证统一
郑板桥的竹石意象突破传统比德模式。诗中"破岩"作为生存前提的设定颇具深意,既承认现实困境又强调主动抗争。第三句"还"字的递进效果,将自然物性升华为精神品格。尾句"任尔"的蔑视语气,与作者《沁园春·恨》中"难道天公,还箝恨口不许长吁"形成互文,展现封建时代知识分子的精神突围。
范文二:文人画题诗的美学范式
此诗完美诠释"诗画一律"理论。前两句对应绘画构图中的"经营位置",后两句体现笔墨的"骨法用笔"。诗中"坚劲"与作者书法"六分半书"的峭拔笔势互为表里。值得注意的是,郑燮在山东任官期间共创作37幅竹石图,本诗题写的版本现存上海博物馆,画面右下角岩石的斧劈皴与诗中"破岩"形成视觉呼应。
考试重点整理
1. 关键字词:咬(yǎo)定的拟人效果/破(pò)岩的双关意义/还(hái)的递进作用
2. 文学常识:题画诗发展脉络/清代"扬州八怪"的艺术主张/比德传统的流变
3. 意象体系:竹与士大夫文化/岩石的象征内涵/"东西南北风"的隐喻
4. 艺术手法:托物言志的层次/动词的骨架作用/七绝的仄起式格律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简答题
1、问:诗中"咬定"与"立根"的动词运用有何深意?
答:两个动作分别表现主动进取与被动承受的双重状态,构成完整的人格写照。
解析:"咬"强调主观能动,"立"突出客观处境,动词选择体现主客体的辩证关系。
2、问:"东西南北风"象征哪些现实压力?
答:既指自然界的各方来风,更隐喻官场倾轧、生计困顿等多元人生困境。
解析:方位词的铺排强化压迫感,与作者《署中示舍弟墨》"束狂入世犹嫌放"形成互证。
3、问:七绝体裁如何服务于主题表达?
答:短小精悍的体式与劲健的语言风格高度统一,末句斩截收束凸显决绝态度。
解析:参照王士禛《唐人万首绝句选》评点标准,此诗符合"二十八字中含无限"的审美要求。
二、选择题
1、郑燮画竹的理论主张集中体现在:
A. 《题画竹》"冗繁削尽留清瘦"
B. 《芥子园画谱》竹谱章节
C. 《绘事发微》墨竹技法
D. 《小山画谱》写生要诀
答案:A
解析:郑燮在多幅竹石图题跋中强调"削尽冗繁",此句最能体现其艺术主张。
2、"比德"传统最早可追溯至:
A. 《诗经》"如竹苞矣"
B. 《楚辞》"香草美人"
C. 《论语》"智者乐水"
D. 《周易》"仰观俯察"
答案:C
解析:《论语·雍也》篇记载孔子"知者乐水,仁者乐山"的论述,是比德理论的源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