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全诗> 杜甫《柏学士茅屋》原文和鉴赏

杜甫《柏学士茅屋》原文和鉴赏

时间:2025-08-14 08:15:01

杜甫《柏学士茅屋》原文和鉴赏

杜甫《柏学士茅屋》以简朴的茅屋为切入点,抒发了对知识分子清贫生活的感慨,展现了诗人对理想与现实的深刻思考。本文将从原文、译文、创作背景、鉴赏等方面全面解析这首诗。

原文

柏学士茅屋

杜甫

碧山学士焚银鱼,

白马却走身岩居。

古人已用三冬足,

年少今开万卷余。

晴云满户团倾盖,

秋水浮阶溜决渠。

富贵必从勤苦得,

男儿须读五车书。

译文

柏学士辞去官职归隐山林,

骑着白马走向深山隐居。

古人已用三年时间饱读诗书,

如今年轻人更要读万卷书。

晴日云彩洒满茅屋如同华盖,

秋雨积水在台阶上形成溪流。

富贵必定来自勤奋刻苦,

男儿必须饱读诗书。

注释

"碧山学士":指柏学士辞官归隐。

"焚银鱼":烧掉银鱼袋,表示辞官。

"三冬足":用三年时间完成学业。

"团倾盖":形容云彩如华盖般覆盖茅屋。

"溜决渠":雨水在台阶上形成溪流。

"五车书":形容学识渊博。

创作背景

此诗作于杜甫晚年,当时他目睹安史之乱后知识分子流离失所的社会现实。柏学士是杜甫友人,辞官归隐后过着清贫的读书生活。杜甫借此表达对知识分子命运的思考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上,前四句写柏学士归隐,后四句写茅屋生活。

2. 语言朴实无华,却蕴含深刻哲理。

3. 通过对比古人"三冬足"与今人"万卷余",强调读书的重要性。

4. 末两句点明主题:富贵来自勤学苦读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

这首诗以柏学士的茅屋为载体,展现了唐代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。杜甫用"焚银鱼"、"走岩居"等意象,生动刻画了文人弃官归隐的选择。"晴云满户"、"秋水浮阶"的描写,既写实又富有诗意,将简陋的茅屋描绘成充满诗意的栖居之所。最后两句直抒胸臆,点明读书致仕的传统价值观。

范文二

杜甫此诗体现了其晚年的思想转变。面对乱世,诗人不再执着于功名,而是肯定柏学士的隐居选择。诗中"古人"与"年少"的对比,既是对传统的尊重,也是对后学的期许。"富贵必从勤苦得"一句,道出了诗人对人生价值的终极思考:真正的富贵在于精神的充实。

关于《柏学士茅屋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
1. 重点字词:银鱼(yínyú)、倾盖(qīnggài)、决渠(juéqu)

2. 文学常识:此诗属于杜甫晚年作品,反映其思想转变

3. 知识要点:理解"焚银鱼"的象征意义

4. 意象意境:茅屋、云彩、秋水构成的隐居意境

5. 艺术手法:对比、象征、白描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简答题(3道)

1、问:"碧山学士焚银鱼"表达了什么含义?

答:表示柏学士辞去官职,归隐山林。

解析:银鱼袋是唐代官员佩戴的饰物,焚烧象征放弃官职。

2、问:"晴云满户团倾盖"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?

答:比喻,将茅屋上空的云彩比作华盖。

解析:形象地表现了茅屋虽简朴却充满诗意的特点。

3、问:全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?

答:对知识分子清贫生活的赞美,对勤学精神的推崇。

解析:体现了杜甫晚年对人生价值的思考。

二、选择题(2道)

1、"白马却走身岩居"中的"却"字意思是:

A. 拒绝

B. 退却

C. 反而

D. 又

答案:C

解析:此处"却"表示转折,意为"反而"。

2、下列哪项不是本诗的艺术特色:

A. 语言华丽

B. 善用对比

C. 白描手法

D. 托物言志

答案:A

解析:本诗语言朴实无华,不以辞藻取胜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