杜荀鹤《题弟侄书堂》原文和鉴赏
引导语:杜荀鹤《题弟侄书堂》以质朴语言描绘书堂环境,寄寓对后辈勤学修身的期望。本文包含原文、译文、注释、创作背景及深度解析,助读者理解晚唐诗人的家训情怀。
原文
《题弟侄书堂》
唐·杜荀鹤
何事居穷道不穷,乱时还与静时同。
家山虽在干戈地,弟侄常修礼乐风。
窗竹影摇书案上,野泉声入砚池中。
少年辛苦终身事,莫向光阴惰寸功。
译文
为何身处困顿仍坚守正道?乱世中依旧保持平和心境。
故乡虽陷战火纷飞之地,弟侄们仍研习礼乐之风。
窗外竹影在书案上摇曳,山泉声融入砚台的墨池。
年少时刻苦是终身大事,切莫虚度每一寸光阴。
注释
【居穷道不穷】穷:困顿;道:儒家正道。体现安贫乐道思想。
【干戈地】干戈:兵器,代指战乱。唐末黄巢起义时社会动荡。
【礼乐风】《礼记》与《乐经》的教化传统,象征文化传承。
【窗竹二句】白描手法,以竹影、泉声烘托清幽治学环境。
【惰寸功】寸功:微小时间。化用《淮南子》"不贵尺之璧而重寸之阴"。
创作背景
作于唐僖宗中和年间(881-885),时杜荀鹤隐居九华山。诗中"干戈地"指黄巢军队攻占其家乡池州的史实。诗人以长辈身份告诫族中子弟:乱世更需坚守文化根脉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特色:前四句议论,后四句写景,结尾点题,符合唐人题壁诗"由理入景"的典型结构。
2. 语言艺术:"影摇""声入"运用通感手法,将视觉听觉交融,营造立体书斋意境。
3. 思想内涵:提出"乱时修礼"的价值观,反映晚唐士人"以文化对抗暴力"的精神坚守。
4. 教育意义:末联警句被宋代朱熹录入《童蒙须知》,成为古代家训经典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
诗中"窗竹""野泉"的意象群构建了独特的文化空间。竹在中国传统象征气节,泉代表澄明,二者与书案、砚池并置,形成物质环境与精神追求的互文。这种空间书写不仅写实,更通过物象的品格暗示对弟侄的人格期待。杜荀鹤将自然景物转化为道德隐喻,体现唐诗"比德"传统的深化。
范文二
尾联"少年辛苦终身事"揭示全诗核心命题。诗人将治学时间维度拉长至生命全程,突破当时"十年寒窗"的功利观念。这种终身学习观与颜真卿"黑发不知勤学早"形成时空对话,共同构建了唐代士人的教育哲学。值得注意,"惰寸功"的"寸"字既指时间碎片,也暗喻品德积累,展现汉语双关的艺术魅力。
考试重点整理
【字词读音】干戈(gān gē)、砚池(yàn chí)、惰寸功(duò cùn gōng)
【文学常识】杜荀鹤为晚唐"苦吟派"代表,诗风平易而深刻,现存《唐风集》
【意象体系】竹(气节)、泉(澄澈)、砚(文脉)构成的文人精神符号群
【核心手法】白描中见寄托,如"影摇""声入"的动态捕捉与心志暗示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简答题
1、问:"乱时还与静时同"反映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?
答:体现乱世中坚守文化操守的定力,将外在动荡与内心宁静形成对比。
解析:句中"还"字强调转折关系,凸显精神世界的独立性。
2、问:分析"野泉声入砚池中"的艺术表现力
答:运用通感手法,将听觉的泉声转化为视觉的墨水交融,表现治学与自然的和谐。
解析:"入"字实现意象嫁接,符合唐人"天人合一"的审美理想。
3、问:全诗的教育思想与《论语》哪一主张相通?
答:与"君子固穷"的安贫乐道精神一脉相承,均强调逆境中的品德持守。
解析:杜荀鹤将儒家教化具体化为书堂场景,具有晚唐现实针对性。
二、选择题
1、"礼乐风"在诗中的具体表现是:
A. 演奏古乐
B. 研习经典
C. 练习礼仪
D. 创作诗文
答案:B
解析:结合"书案""砚池"等意象,可知指经典研读而非表面仪轨。
2、下列哪项不是诗中竹的象征意义:
A. 虚心
B. 坚韧
C. 高洁
D. 富贵
答案:D
解析:竹在传统文化中从不象征富贵,与牡丹等形成意象对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