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全诗> 韩愈《进学解》原文和鉴赏

韩愈《进学解》原文和鉴赏

时间:2025-08-19 10:15:01

韩愈《进学解》原文和鉴赏

韩愈的《进学解》以师生问答形式,探讨治学与处世之道,展现了作者对儒家思想的坚守与批判精神。本文提供原文、译文、注释及深度解析,帮助读者理解这篇唐代散文的文学价值与思想内涵。

原文

进学解

唐·韩愈

国子先生晨入太学,招诸生立馆下,诲之曰:"业精于勤,荒于嬉;行成于思,毁于随。"

方今圣贤相逢,治具毕张。拔去凶邪,登崇畯良。占小善者率以录,名一艺者无不庸。爬罗剔抉,刮垢磨光。

盖有幸而获选,孰云多而不扬?诸生业患不能精,无患有司之不明;行患不能成,无患有司之不公。"

译文

国子监博士清晨来到太学,召集学生们站在学馆前,教导他们说:"学业因勤奋而精进,因玩乐而荒废;德行因思考而完善,因盲从而败坏。"

当今圣君贤臣相遇,治国方略完备。铲除奸恶之人,提拔才德之士。凡有微小优点的都予录用,有一技之长的无不任用。搜罗选拔人才,精心培养造就。

或许有人侥幸获选,谁说才多反而不被举用?诸位只应担心学业不够精深,不必担心主管官员不明察;只应担心德行不够完善,不必担心主管官员不公正。

注释

"业精于勤"四句:提出治学根本原则,"勤""思"是核心。

"治具毕张":治具指治国措施,毕张意为全部施行。

"爬罗剔抉":比喻选拔人才如梳发般精细。

"刮垢磨光":比喻培养人才如打磨器物般精心。

"有司":古代对官吏的统称,此处指选拔人才的官员。

创作背景

此文作于元和八年(813年),韩愈复任国子博士期间。当时朝中党争激烈,韩愈因直言敢谏屡遭贬谪。他以国子先生身份写下此文,表面训导学生,实则抒发怀才不遇之愤懑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特色:采用赋体问答形式,先立后破,层层推进。

2. 语言艺术:骈散结合,善用排比与对比,句式整齐有力。

3. 思想内涵:表面谈治学之道,实则暗讽朝廷用人不公。

4. 表现手法:反语讽刺,正话反说,形成强烈反差效果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

《进学解》以师生对话展开,看似平常训导,实则暗藏机锋。开篇"业精于勤"四句堪称千古名训,但随后"圣贤相逢"的盛世描绘与韩愈自身遭遇形成尖锐对比。文中反语运用尤为精妙,"无患有司之不公"表面劝勉,实则揭露了科举制度的弊端。这种正话反说的手法,使批判更具穿透力。

范文二

韩愈在《进学解》中展现了高超的文学技巧。文章前半部分以整齐的四字句铺陈理想,后半部分借学生之口道出现实困境。特别是"爬罗剔抉,刮垢磨光"八字,生动刻画了人才选拔培养的过程。全文以"解"为名,实则是韩愈对自身政治遭遇的深刻反思,体现了儒家知识分子"知其不可而为之"的精神。

关于《进学解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
1. 关键字词:畯(jùn)良、剔抉(jué)、刮垢(gòu)

2. 文学常识:唐宋古文运动代表作,韩愈"文以载道"的实践

3. 艺术手法:反语讽刺、骈散结合、比喻排比

4. 思想内涵:儒家治学观与批判现实的矛盾统一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简答题

1、问:"业精于勤,荒于嬉;行成于思,毁于随"体现了怎样的治学观?

答:体现了勤奋专一、独立思考的治学态度,反对懈怠玩乐和盲目跟从。

解析:四句形成两组对比,强调主观努力对学业德行的影响。

2、问:"爬罗剔抉,刮垢磨光"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?

答:运用了比喻手法,将选拔培养人才比作梳理毛发和打磨器物。

解析:通过具体生活意象,形象化表现抽象的人才培育过程。

3、问:文章结尾学生的话有何深层含义?

答:借学生之口揭露现实与理想的差距,表达对朝廷用人不公的愤懑。

解析:这是韩愈惯用的"以子之矛攻子之盾"的讽刺手法。

二、选择题

1、"登崇畯良"中"畯"字的意思是:

A. 俊秀

B. 农业

C. 通"俊"

D. 选拔

答案:C

解析:"畯"通"俊",指才德出众之人。

2、《进学解》的文体属于:

A. 策论

B. 解文

C. 赋体

D. 书启

答案:B

解析:"解"是古代论说文的一种,以解释辨析为主要特征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