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全诗> 刘禹锡《浪淘沙·其八》原文和鉴赏

刘禹锡《浪淘沙·其八》原文和鉴赏

时间:2025-08-23 10:00:03

刘禹锡《浪淘沙·其八》原文和鉴赏

本文解析刘禹锡《浪淘沙·其八》的文学价值与历史背景,通过原文、译文、注释及鉴赏,展现其豪迈诗风与深刻哲思。

原文

浪淘沙·其八

刘禹锡

莫道谗言如浪深,莫言迁客似沙沉。

千淘万漉虽辛苦,吹尽狂沙始到金。

译文

莫说谗言如浪涛般汹涌,莫道贬谪之人似沙石沉没。

千次淘洗万遍过滤虽艰辛,狂沙散尽终见真金。

注释

谗言如浪深:比喻诽谤之语如海浪般险恶。"谗"读chán,意为恶意中伤。

迁客似沙沉:被贬者如同沙粒沉底。"迁客"指遭贬官员,典出《楚辞·渔父》。

千淘万漉:反复筛选的过程,暗喻人生磨难。"漉"读lù,意为过滤。

吹尽狂沙:狂沙象征世俗污浊,与"真金"形成对比,体现诗人高洁品格。

创作背景

此诗作于刘禹锡二度贬谪期间。永贞革新失败后,诗人历经朗州、连州等地贬谪,借淘金意象表达政治挫折中的坚守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:前两句否定谗言威力,后两句以淘金喻人生,形成递进。

2. 语言:善用"浪""沙""金"等自然意象,动词"淘""漉""吹"强化动态画面。

3. 思想:揭示苦难的淬炼价值,彰显士大夫的刚健精神。

4. 艺术:比兴手法贯穿全篇,末句哲理升华,具警策之力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

诗作以淘金工艺为喻,构建双重象征体系。表层描写沙里淘金的劳动场景,深层映射政治迫害与人格考验。"狂沙"既是自然界的粗砺物质,更是官场的倾轧纷扰。刘禹锡将贬谪经历转化为精神提纯的过程,其乐观豁达远超同时代贬谪文人。末句"始到金"三字斩截有力,体现唐人特有的生命强韧。

范文二

此诗艺术魅力在于矛盾修辞的巧妙运用。"浪深"与"沙沉"的否定句式,实为强化逆境存在的客观性。后联"虽辛苦"与"始到金"形成苦乐对照,暗合孟子"天将降大任"的儒家精神。清代沈德潜评此诗"怨而不怒",准确点明其哀而不伤的中和之美。金银意象在刘禹锡诗中反复出现,构成其人格符号的重要载体。

考试重点整理

字词读音:谗(chán)言、漉(lù)、迁(qiān)客

文学常识:刘禹锡中唐诗人,"诗豪"之称,永贞革新核心成员

艺术手法:比喻(浪喻谗言)、象征(金喻品格)、递进结构

核心意象:浪(政治风波)、沙(世俗污浊)、金(高洁人格)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简答题

1. 问:"千淘万漉虽辛苦"体现了怎样的生命态度?

答:肯定苦难的淬炼价值,展现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。

解析:化用劳动场景喻人生历练,体现儒家"艰难玉成"的思想。

2. 问:诗中两组"莫道""莫言"有何作用?

答:以否定句式强调谗言与贬谪的客观存在,反衬后文的精神超越。

解析:先立后破的写法增强说服力,为哲理升华铺垫。

3. 问:末句"吹尽狂沙始到金"的哲理内涵?

答:揭示表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,强调历经磨难才能显现真价值。

解析:继承刘琨"何意百炼刚,化为绕指柔"的淬炼主题。

二、选择题

1. "迁客"在唐代主要指:

A. 旅行文人

B. 贬谪官员

C. 边境商贾

D. 异乡游子

答案:B

解析:唐代"迁客"特指被贬谪的士大夫,典出《楚辞》。

2. 本诗核心表现手法是:

A. 直抒胸臆

B. 借景抒情

C. 托物言志

D. 用典讽喻

答案:C

解析:通过淘金过程象征人格修炼,属典型托物言志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