顾炎武《精卫》原文和鉴赏
顾炎武的《精卫》借神话传说抒写家国情怀,以精卫填海的坚韧精神隐喻抗清志士的孤忠。本文将从原文、译文、创作背景、艺术特色等多维度解析这首明末清初的经典诗作,揭示其深层的文化抗争意义。
原文
精卫
顾炎武
万事有不平,尔何空自苦?
长将一寸身,衔木到终古。
我愿平东海,身沉心不改。
大海无平期,我心无绝时。
译文
世间万物皆有不公,你为何徒然自寻苦恼?
永远以微小的身躯,衔木填海直至永恒。
我誓要填平这东海,纵使沉没也不改初衷。
大海或许永无填平之日,但我的决心永不消亡。
注释
万事有不平:开篇直指世间不公现象,暗喻明清易代的时代悲剧。
尔何空自苦:设问句式,"尔"指精卫,表面质疑实则铺垫下文。
一寸身:极言躯体微小,与"大海"形成强烈视觉对比。
衔木到终古:化用《山海经》典故,终古即永恒,体现时间维度上的抗争。
身沉心不改:转折性宣言,肉体可灭而精神不灭的儒家气节。
创作背景
顺治四年(1647年),顾炎武因抗清活动遭通缉,流亡途中目睹南明政权相继覆灭。此诗作于山东章丘,时年三十五岁。学者赵俪生考证,诗中"东海"实指清政权,精卫形象暗喻坚持抗清的江南士人群体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特色:采用对话体结构,前四句设问,后四句作答,形成完整的思想闭环。
2. 意象创新:改造传统精卫意象,赋予其明确的政治抗争内涵,开创"抗争型咏物诗"新范式。
3. 语言张力:三组"无...不..."句式构成排比,层层推进情感强度。
4. 思想内核:将孟子"浩然之气"与易代之际的遗民精神相结合,形成独特的文化抵抗哲学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
诗中"一寸身"与"东海"的体量对比构成震撼性的视觉隐喻。顾炎武刻意强化这种不对等关系,正是要凸显儒家"知其不可而为之"的精神品格。末句"我心无绝时"突破时空限制,将个体抗争升华为永恒的文化坚守,这种将个人命运与文明存续相联结的写法,成为明清之际遗民诗歌的典型范式。
范文二
全诗以物我交融的独特视角重构精卫神话。传统故事强调复仇动机,顾炎武却淡化具体仇恨,突出"不改心"的意志品质。这种改写实为遗民诗人的生存策略——通过将政治抗争转化为文化坚守,既避免直接触犯文字狱,又保全士人精神尊严。诗中"身沉心不改"的悖论式表达,恰是易代之际知识分子处境的真实写照。
考试重点整理
关键字词:终古(zhōng gǔ,永恒)、衔木(xián mù,典故出自《山海经》)
文学常识:顾炎武为"清初三大儒"之一,此诗属于咏物言志类五言古诗
意象体系:精卫(抗争精神)、东海(象征性障碍)、木石(微薄力量)
艺术手法:设问起兴、大小对比、卒章显志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简答题
1、问:诗中"长将一寸身"的"长"字有何特殊表达效果?
答:既表示时间上的持久,又暗含精神上的执着,一字双关。
解析:副词活用为形容词,体现顾诗炼字精当的特点。
2、问:末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?
答:对偶兼顶真,"无平期"与"无绝时"形成意念上的递进。
解析:这种结构强化了抗争的永恒性,属于形式服务于内容的典范。
3、问:全诗的核心精神是什么?
答:在不可逆转的失败中坚持文化抗争的遗民精神。
解析:需结合顾炎武"天下兴亡,匹夫有责"的思想体系理解。
二、选择题
1、"衔木到终古"中"终古"的意思是:
A. 远古时代
B. 生命终结
C. 永恒时间
D. 历史记载
答案:C
解析:出自《楚辞·九章》"终古之所居",强调时间维度。
2、下列哪项不是本诗的艺术特色:
A. 问答结构
B. 白描手法
C. 意象再造
D. 哲理升华
答案:B
解析:全诗重在象征而非写实,不符合白描特征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