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全诗> 王昌龄《从军行》"黄沙百战穿金甲"原文和鉴赏

王昌龄《从军行》"黄沙百战穿金甲"原文和鉴赏

时间:2025-08-14 11:00:02

王昌龄《从军行》"黄沙百战穿金甲"原文与深度解析

唐代边塞诗代表王昌龄的《从军行》以壮烈笔触描绘戍边将士的豪情与悲怆,本文通过原文、译文、创作背景及多维鉴赏,揭示其艺术张力与历史回响。

原文

从军行七首·其四

唐·王昌龄

青海长云暗雪山,

孤城遥望玉门关。

黄沙百战穿金甲,

不破楼兰终不还。

译文

青海湖上浓云遮蔽雪山,

孤城与玉门关遥遥相对。

沙场百战磨穿了铁甲,

不灭敌寇誓不返还。

注释

青海:今青海湖,唐代与吐蕃交战要地。

穿金甲(chuān jīn jiǎ):金属铠甲被长期征战磨穿,极言战事惨烈。

楼兰:汉代西域古国,代指边境敌人,典出《汉书·傅介子传》。

后两句用器物磨损与誓言对比,形成悲壮美学张力。

创作背景

开元年间唐玄宗拓边政策下,文士从军成风。王昌龄任汜水尉时接触边塞军旅,诗中"玉门关""楼兰"等意象反映盛唐对西域的经略野心,亦暗含对战争代价的隐忧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:前两句写景铺陈边塞苦寒,后两句叙事转向将士决心,形成场景与意志的强烈对照。

2. 语言:"暗""孤"字奠定压抑基调,"穿""破"等动词强化动态冲击。

3. 思想:表层歌颂卫国精神,深层通过"终不还"暗示战争的无尽轮回。

4. 艺术:将个体命运置于宏大时空,开创"以血书边塞"的审美范式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

王昌龄此作最动人处在于矛盾情感的并置。青海湖与雪山构成千里屏障,孤城与玉门关形成空间纵深,而"黄沙百战"的时间累积最终凝结为"穿金甲"的物化证据。末句誓言以否定式表达("不破""不还"),在豪壮中埋藏绝望,这种"向死而生"的悖论,正是盛唐边塞诗的精神内核。

范文二

诗中器物书写具有特殊隐喻。"金甲"本为护身之物,却被黄沙磨穿,暗示战争对肉体的摧毁;而"楼兰"作为历史名词的运用,使当下征战获得时空纵深感。诗人用物质磨损对应精神不灭,在"物-人"的辩证关系中,完成对军人尊严的史诗性建构。

考试重点整理

字词读音:吐蕃(bō)、楼兰(lóu lán)、金甲(jīn jiǎ)

文学常识:王昌龄"诗家天子"称号,边塞诗派与高适、岑参并称

意象体系:雪山(苦寒)、孤城(隔绝)、黄沙(时间)、金甲(牺牲)

意境特征:雄浑悲壮中见深沉,空间开阔而情感内敛

重点试题

一、简答题

1. :"黄沙百战穿金甲"如何体现战争残酷性?

:通过铠甲磨损的物象细节,暗示长期征战的肉体摧残与时间累积。

解析:以具体代抽象,避免直白叙述,符合唐诗"含蓄见深刻"的美学原则。

2. :末句誓言为何采用双重否定句式?

:强化决绝语气的同时,暗含无法生还的悲剧预感。

解析:盛唐边塞诗的典型修辞,表面豪迈内里苍凉。

3. :诗中地理意象有何象征意义?

:青海、雪山、玉门关构成多重防线,象征帝国边疆的广袤与不安。

解析:空间书写反映唐代拓边政策的现实困境。

二、选择题

1. 题干:"穿金甲"的"穿"字本义是:

A. 穿透

B. 磨损

C. 穿着

D. 贯穿

答案:B

解析:此处为引申义,指金属甲胄因长期摩擦而破损。

2. 题干:诗中未直接出现的是:

A. 视觉描写

B. 触觉描写

C. 听觉描写

D. 心理描写

答案:C

解析:"暗雪山""黄沙"为视觉,"穿金甲"含触觉,誓言体现心理,全诗无声音描写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