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全诗> 黄庭坚《寄黄几复》原文和鉴赏

黄庭坚《寄黄几复》原文和鉴赏

时间:2025-08-12 11:58:01

黄庭坚《寄黄几复》原文和鉴赏

本文解析北宋诗人黄庭坚的七律名作《寄黄几复》,通过原文、译文、注释及背景分析,揭示诗中深沉的人生感慨与艺术匠心。

原文

寄黄几复

宋·黄庭坚

我居北海君南海,寄雁传书谢不能。

桃李春风一杯酒,江湖夜雨十年灯。

持家但有四立壁,治病不蕲三折肱。

想得读书头已白,隔溪猿哭瘴烟藤。

译文

我住在北方海滨,你栖身南方海岸,想托鸿雁传信却被谢绝。

当年春风里共饮的桃李花下酒,化作十年江湖夜雨中孤灯的思念。

你清贫得家徒四壁,却如良医不须多次折臂便能治病。

料想你现在读书白头,隔着溪水听猿猴在瘴气藤蔓间哀鸣。

注释

寄雁传书谢不能:典出《汉书·苏武传》,鸿雁拒传书信,喻通信断绝。

桃李春风:指当年在汴京同榜进士的欢聚,与下句"江湖夜雨"形成时空对照。

四立壁:化用《史记·司马相如列传》"家徒四壁立",极言友人清贫。

三折肱:出自《左传》,三次断臂成为良医,反用典故赞友人未经挫折便具才干。

瘴烟藤:岭南特有风物,暗示友人谪居之地的险恶环境。

创作背景

元丰八年(1085年),黄庭坚监德州德平镇时作此诗。黄几复是其江西同乡,时任广州四会县令。二人同年进士及第,后各自沉浮宦海。诗中"十年"之叹,正对应他们自熙宁九年(1076年)分别后的时光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匠心:首联空间对举,颔联时间对照,颈联转写友人品格,尾联想象收束,章法谨严。

2. 语言锤炼:"桃李春风"与"江湖夜雨"的意象群对比,浓缩十年沧桑。

3. 用典特色:反用"三折肱"典故,体现江西诗派"点铁成金"的创作主张。

4. 情感张力:在简淡言辞中渗透着深沉的人生况味,堪称宋诗理趣的代表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

颔联十四字堪称宋诗炼字典范。"桃李春风"与"江湖夜雨"构成鲜明白描,却蕴含巨大时空跨度。前句写汴京进士及第时的少年得意,后句状江湖漂泊的孤寂苍凉。两个名词性意象群的并置,省略所有连接词,形成电影蒙太奇般的跳跃效果。这种"意象并置"手法,后来成为江西诗派的典型特征。

范文二

尾联的"瘴烟藤"意象值得玩味。诗人不直接写友人处境艰难,而通过岭南特有的瘴气、藤蔓、猿啼等物象烘托。猿声在中国诗歌传统中本具哀伤意味,加之"隔溪"的听觉距离,更添一层朦胧凄楚。这种侧面烘托的手法,既维护了友人的尊严,又深化了诗境的悲凉,体现儒家"怨而不怒"的美学追求。

考试重点整理

字词读音:蕲(qí)、瘴(zhàng)、肱(gōng)

文学常识:此诗代表江西诗派"无一字无来处"的创作理念,黄庭坚与苏轼并称"苏黄"

艺术手法:意象并置、典故反用、时空对照

核心意象:鸿雁、桃李、夜雨、孤灯、瘴烟,共同构建宦海浮沉的象征系统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简答题

1、问:"桃李春风一杯酒"与"江湖夜雨十年灯"如何形成艺术对比?

答:前句写短暂欢聚的明媚,后句状长期漂泊的孤寂,通过意象色彩与时空尺度的强烈反差,浓缩人生沧桑。

解析:两组意象群形成蒙太奇式拼接,体现江西诗派"以少总多"的特点。

2、问:颈联如何通过典故表现友人品格?

答:反用"三折肱"典故,赞扬黄几复未经挫折便具治国之才,突破"久病成医"的常规认知。

解析:体现黄庭坚"脱胎换骨"的创作观,赋予旧典新意。

3、问:尾联的猿啼意象有何深意?

答:猿声象征谪居悲苦,"隔溪"的听觉距离暗示诗人与友人的心灵共鸣,强化了无力援手的愧疚。

解析:继承杜甫"听猿实下三声泪"的传统,又具宋诗理趣。

二、选择题

1、"治病不蕲三折肱"中"蕲"的意思是:

A. 祈求

B. 痊愈

C. 折断

D. 治疗

答案:A

解析:此处活用《左传》典故,"不蕲"即不祈求经历多次挫折。

2、下列哪项不是本诗的艺术特色:

A. 意象并置

B. 典故正用

C. 时空跳跃

D. 侧面烘托

答案:B

解析:诗中"三折肱"属典故反用,体现创新精神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