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全诗> 谭嗣同《狱中题壁》原文和鉴赏

谭嗣同《狱中题壁》原文和鉴赏

时间:2025-08-13 08:58:01

谭嗣同《狱中题壁》原文与深度解析

作为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,其绝命诗《狱中题壁》以血泪书写家国情怀,展现了近代知识分子舍生取义的精神境界。本文将呈现完整诗文、精准翻译、详实注释,并深入剖析其历史背景与艺术价值,为读者提供全面的文本解读路径。

《狱中题壁》

谭嗣同

望门投止思张俭,

忍死须臾待杜根。

我自横刀向天笑,

去留肝胆两昆仑。

译文

看见有人家便想去投宿,我思念着东汉逃亡的张俭;

忍着死亡的痛苦等待片刻,我效法宁死不屈的杜根。

我横握长刀仰天大笑;

无论生者死者,肝胆都如昆仑山般巍峨。

注释

【望门投止】看见门户就想去投宿,形容逃亡途中的窘迫。

【张俭】东汉名士,因弹劾宦官被迫逃亡,百姓敬其德行冒险收留。

【杜根】东汉忠臣,因反对太后专权被装入口袋摔打,佯装死亡后逃生。

【两昆仑】比喻康有为等流亡同志与自己这般赴死者,皆如昆仑山般崇高。

创作背景

1898年9月28日,谭嗣同于北京宣武门外菜市口刑场就义前,在监狱墙壁上题写此诗。戊戌变法失败后,他拒绝逃亡,以死唤醒国人,时年33岁。诗中用典暗指维新派成员的两种选择:康有为等人流亡海外如张俭,自己则选择如杜根般赴死明志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特色:前两句用典铺垫,后两句直抒胸臆,形成由历史到现实的递进。

2. 语言艺术:"横刀向天笑"的视觉冲击与"肝胆昆仑"的比喻形成强烈张力。

3. 思想内涵:将个人命运置于历史长河,彰显士人"知其不可而为之"的精神传统。

4. 情感表达:悲壮而不哀伤,笑对死亡的姿态突破传统绝命诗的抒情模式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:历史镜像中的自我定位

谭嗣同巧妙构建双重历史参照系。张俭、杜根的典故不仅是逃亡与赴死的象征,更暗含对变法失败后不同抉择的合法性论证。横刀长笑的画面突破文弱书生的传统形象,以武士般的姿态重构知识分子精神图腾。"两昆仑"的比喻将个体生命升华为精神丰碑,这种将现实困境转化为永恒价值的书写策略,使诗歌获得超越时代的生命力。

范文二:笑傲生死的修辞革命

诗中"笑"的意象具有颠覆性意义。传统绝命诗多写"泪尽""肠断",谭嗣同却以笑声解构死亡的恐怖。这种反常书写源于其《仁学》哲学观:肉体可灭,精神永存。第三句的肢体语言(横刀)与表情管理(向天笑)构成戏剧性场景,末句用地理意象(昆仑)替代道德评判,使赴死行为获得自然法则般的庄严感,展现出近代启蒙思想对古典诗歌形式的改造。

考试重点整理

【字词读音】张俭(zhāng jiǎn)、杜根(dù gēn)、须臾(xū yú)

【文学常识】"狱中题壁"为古典诗歌特殊类型,多含绝命诗性质

【艺术手法】双典并用、意象反用、空间转换(现实-历史-自然)

【思想主旨】维新志士的牺牲精神与启蒙思想

重点试题

一、简答题

1、问:诗中"两昆仑"具体指代什么?

答:既指流亡海外的康有为等维新同志,也指谭嗣同等赴死者,喻其精神如昆仑山般崇高。

解析:通过地理意象实现群体精神的具象化,避免直白说教。

2、问:"忍死须臾待杜根"反映了怎样的历史观?

答:将当下遭遇比附东汉党锢之祸,暗示专制压迫的历史循环,同时彰显士人抗争传统的延续。

解析:用典不仅为修辞需要,更是历史认知的体现。

3、问:末句在抒情方式上有何突破?

答:以地理意象替代情感宣泄,将个人悲情转化为永恒精神,符合"诗可以怨而不哀"的儒家诗教。

解析:体现近代诗歌由抒情向象征的转变趋势。

二、选择题

1、"望门投止"的典故出自:

A.《后汉书·党锢列传》

B.《史记·游侠列传》

C.《三国志·魏书》

D.《汉书·艺文志》

答案:A

解析:张俭事迹详见《后汉书·党锢列传》,为东汉清流士人代表。

2、诗中"向天笑"的主要艺术效果是:

A. 消解死亡的庄严性

B. 强化悲剧氛围

C. 表现精神优越感

D. 制造戏剧性反差

答案:D

解析:死亡与欢笑的反常组合,形成震撼人心的艺术张力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