戴望舒《雨巷》原文和鉴赏
戴望舒的《雨巷》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经典之作,以朦胧的意象和忧郁的格调著称。本文提供原文、译文、注释及深度解析,帮助读者理解其艺术特色与思想内涵。
雨巷
戴望舒
撑着油纸伞,独自
彷徨在悠长,悠长
又寂寥的雨巷,
我希望逢着
一个丁香一样地
结着愁怨的姑娘。
她是有
丁香一样的颜色,
丁香一样的芬芳,
丁香一样的忧愁,
在雨中哀怨,
哀怨又彷徨;
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,
撑着油纸伞
像我一样,
像我一样地
默默彳亍着,
冷漠,凄清,又惆怅。
译文
我撑着油纸伞,独自一人
徘徊在悠长而寂寥的雨巷,
渴望遇见一位
如丁香般结着愁怨的姑娘。
她拥有
丁香般的颜色与芬芳,
带着丁香般的忧愁,
在雨中哀伤徘徊,
像我一样
沉默地行走,
满含冷漠与凄凉。
注释
油纸伞:传统雨具,象征怀旧与孤独。
丁香:古典诗词中常喻愁绪,如李商隐“芭蕉不展丁香结”。
彳亍(chì chù):缓步行走,强化孤独感。
意象组合:雨巷、丁香、油纸伞构成压抑迷离的意境。
创作背景
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,戴望舒避居松江,精神苦闷。《雨巷》创作于此时,融合法国象征主义与中国古典诗词技法,成为其“忧郁美学”代表作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:循环往复的句式,形成韵律感与未完成性。
2. 语言:白话中嵌入口语化叠词(“悠长,悠长”),增强音乐性。
3. 思想:借“求而不得”的邂逅,表达知识分子的时代彷徨。
4. 艺术:通感手法(“芬芳”与“忧愁”交融)拓宽诗意空间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:象征主义的东方实践
《雨巷》将法国象征主义的朦胧与中国婉约词派的含蓄熔于一炉。雨巷既是实景,更是精神困境的隐喻;丁香姑娘的虚幻性,暗示理想与现实的永恒隔阂。戴望舒以“化欧化古”的笔法,开创了新诗的审美范式。
范文二:忧郁美学的现代转型
诗中“愁怨”并非古典式的伤春悲秋,而是现代人存在的荒诞体验。油纸伞的“独行”与丁香的“消散”,构成存在主义式的追问。这种将个体焦虑转化为普遍诗意的能力,使《雨巷》超越时代成为经典。
关于《雨巷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文学常识:戴望舒为“现代派”代表诗人,《雨巷》被誉为“新诗的音节开山”。
意象体系:雨巷(压抑)、丁香(愁绪)、油纸伞(孤独)的象征意义。
艺术手法:象征、通感、复沓句式的作用分析。
情感主旨:大革命失败后青年的迷茫与精神求索。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简答题
1. 问:“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”运用了何种修辞?有何效果?
答:通感手法,将视觉(颜色)、嗅觉(芬芳)与情感(忧愁)互通,增强意象感染力。
解析:突破感官界限,符合象征主义“感应”理论。
2. 问:复沓句式(如“悠长,悠长”)的作用是什么?
答:营造回环往复的韵律感,强化忧郁压抑的情绪。
解析:形式与内容高度统一,体现新诗格律化探索。
3. 问:诗中“姑娘”的虚实性如何理解?
答:既是具体形象,更是理想精神的投射,最终消散体现幻灭感。
解析:继承《诗经·蒹葭》“伊人”意象的书写传统。
二、选择题
1. 题干:《雨巷》的创作受到哪些文学流派影响?
A. 浪漫主义与新月派
B. 象征主义与婉约词派
C. 现实主义与边塞诗
D. 超现实主义与豪放派
答案:B
解析:戴望舒翻译波德莱尔诗歌,同时化用李商隐意象。
2. 题干:“彳亍”在诗中的情感色彩是:
A. 欢快轻盈
B. 犹豫沉重
C. 愤怒激烈
D. 麻木迟钝
答案:B
解析:通过迟缓动作折射心理上的彷徨无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