辛弃疾《永遇乐·京口北固亭怀古》原文解析与考试重点
本文深入解析辛弃疾豪放词代表作《永遇乐·京口北固亭怀古》,通过原文、译文、注释及创作背景的梳理,揭示词人借古讽今的深沉感慨。读者将掌握词作艺术特色、典故运用及高频考点。
原文
永遇乐·京口北固亭怀古
宋·辛弃疾
千古江山,英雄无觅,孙仲谋处。
舞榭歌台,风流总被,雨打风吹去。
斜阳草树,寻常巷陌,人道寄奴曾住。
想当年,金戈铁马,气吞万里如虎。
元嘉草草,封狼居胥,赢得仓皇北顾。
四十三年,望中犹记,烽火扬州路。
可堪回首,佛狸祠下,一片神鸦社鼓。
凭谁问:廉颇老矣,尚能饭否?
译文
千古江山依旧,却难寻孙权般的英雄。
昔日繁华的歌舞楼台,英雄业绩终被历史风雨冲刷。
夕阳映照草树间,普通街巷相传是刘裕故居。
遥想他当年北伐,铁骑横扫中原如猛虎。
元嘉年间宋文帝草率出兵,妄想封禅狼居胥山,却落得仓皇败逃。
四十三年过去,眺望中仍记得扬州路上的战火。
怎忍看佛狸祠前,乌鸦啄食祭品,社鼓喧闹。
如今有谁关心:老将廉颇,还能上阵吗?
注释
孙仲谋:孙权字仲谋,三国吴国建立者,曾建都京口。
寄奴:南朝宋武帝刘裕小名,出身京口贫寒,后建立刘宋政权。
元嘉草草:宋文帝刘义隆年号,草率北伐致北魏反攻至长江。
佛狸祠: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小名佛狸,其行宫被百姓误作祠堂祭祀。
廉颇:战国赵国名将,晚年仍想为国效力,此处词人自况。
创作背景
1205年,65岁的辛弃疾任镇江知府,为北伐积极备战。登临北固亭远眺,面对朝廷主和派打压,借六朝典故抒发壮志难酬之愤。词中"四十三年"正指1162年南归至创作时的岁月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特色:上阕追忆孙权、刘裕的功业,下阕批判刘义隆败绩,形成英雄与庸主的强烈对比。
2. 语言艺术:"气吞万里如虎"七字凝练,动词"吞"字尽显豪迈气概。
3. 用典深意:连用五处典故,佛狸祠影射当时南宋朝廷苟安现状。
4. 情感张力:末句自比廉颇,悲壮中见不屈,明代杨慎评"忠愤之气,拂拂指端"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
词作以时空交错构建历史纵深。上阕"舞榭歌台"与"斜阳草树"的意象转换,将英雄传奇拉回平凡现实,暗示历史无常。下阕"神鸦社鼓"的喧嚣场景,暗讽百姓忘却民族耻辱。全词在激昂与沉郁间反复跌宕,形成独特的沉雄悲壮之美。
范文二
辛弃疾创造性地将军事术语融入词作。"金戈铁马""封狼居胥"等短语铿锵有力,与"仓皇北顾"形成战术对比。这种以战喻志的手法,既体现词人武将本色,又揭示南宋军事颓势。结尾设问如惊雷,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存亡紧密勾连。
考试重点整理
高频字词:觅(mì)、榭(xiè)、陌(mò)、胥(xū)、堪(kān)
文学常识:豪放派代表、用典密度最高的宋词之一、作于《美芹十论》上奏后
核心意象:北固亭(空间支点)、神鸦社鼓(文化异化)、廉颇(烈士暮年)
艺术手法:对比(英雄/庸主)、借代(金戈铁马)、设问(卒章显志)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简答题
1、问:"佛狸祠下,一片神鸦社鼓"反映作者怎样的忧虑?
答:表现对百姓遗忘民族仇恨、安于异族统治的痛心。
解析:用北魏旧祠香火旺盛的景象,暗指南宋民众精神麻木。
2、问:词中"四十三年"的时空跨度有何作用?
答:将个人南归经历与国家衰败历程叠加,增强历史厚重感。
解析:具体数字强化真实感,与"望中犹记"构成记忆闪回。
3、问:分析"廉颇老矣"典故的深层含义。
答:既自伤年老遭弃,又表明报国之心未灭,复杂心理跃然纸上。
解析:典出《史记》,辛弃疾反用"一饭三遗矢"的负面评价,突出忠诚。
二、选择题
1、"封狼居胥"典故原指哪位将领的事迹?
A. 卫青
B. 霍去病
C. 李广
D. 班超
答案:B
解析:霍去病北伐匈奴至狼居胥山筑坛祭天,此处反讽刘义隆妄想建功。
2、下列哪项不是词中运用的对比手法?
A. 孙权功业与当代无英雄
B. 刘裕北伐与刘义隆败绩
C. 烽火扬州与神鸦社鼓
D. 金戈铁马与斜阳草树
答案:D
解析:D项属时空转换意象,非直接对比,其余三项均含明显对比关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