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不迎合的百果园》商业评论原文与鉴赏
本文围绕苏轼《惠州一绝》展开,通过古诗解析揭示传统商业智慧,探讨百果园"不迎合"经营理念的文化根基。
原文
《惠州一绝》
宋·苏轼
罗浮山下四时春,
卢橘杨梅次第新。
日啖荔枝三百颗,
不辞长作岭南人。
译文
罗浮山下四季如春,
枇杷杨梅接连成熟。
每天吃三百颗荔枝,
甘愿永远做岭南人。
注释
罗浮山:岭南名山,道教第七洞天
卢橘:枇杷古称,音lú jú
啖:食用,音dàn
岭南:五岭以南地区,宋代属偏远贬谪之地
艺术表现:以时令水果串联空间与时间,用夸张手法表达对自然的礼赞
创作背景
绍圣元年(1094年),苏轼贬谪惠州。时年59岁的诗人面对政治挫折,在岭南发现物产之美,将生活苦难转化为审美体验。此诗作于尝鲜荔枝时节,展现其超脱豁达的人生态度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特点:前两句铺陈风物,后两句突发奇想,形成张力
2. 语言艺术:"次第新"三字写尽物产丰饶,"三百颗"夸张得趣
3. 思想价值:体现宋代文人"日常审美化"的生活哲学
4. 商业启示:专注产品本真价值,不刻意迎合市场潮流
鉴赏范文
范文一
苏轼此诗最动人处在于将贬谪地的"劣势"转化为审美优势。岭南在宋人眼中是烟瘴之地,诗人却发掘出四时不绝的物产之美。"三百颗"的夸张既写口腹之欲,更暗含对朝廷权力中心的疏离。这种"在地化"的生存智慧,恰与百果园深耕供应链的商业模式形成古今呼应。
范文二
诗中水果意象的递进颇具深意。枇杷、杨梅是江南常见之物,荔枝却是岭南特产。诗人通过味觉体验完成地理认同,暗示商业经营的核心在于发现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。末句"不辞"的决绝态度,恰似当代企业坚持产品主义的宣言,拒绝为短期利益降低品质标准。
考试重点整理
重点字词:啖(dàn)、卢橘(lú jú)、岭南(五岭以南)
文学常识:苏轼"和陶诗"创作阶段、宋代岭南开发史
意象分析:荔枝象征地域独特性,与商业的"原产地"概念相通
意境特征:化俗为雅,将日常饮食提升至审美境界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:
(1)次第:__________
(2)不辞:__________
答案:
(1)按顺序接连不断
(2)不推辞,甘愿
二、主旨理解
问:"日啖荔枝三百颗"运用何种修辞?表现诗人怎样的心态?
答:夸张修辞。表现诗人随遇而安的旷达,以及对自然馈赠的珍视。
三、比较鉴赏
题目:比较本诗与白居易《荔枝图序》对荔枝描写的不同
答:苏轼重主观感受,白居易于客观描述;苏诗突出生活情趣,白文侧重物种考证。
四、句子赏析
题目:分析末句在全诗中的作用
答:由物及人,将风物欣赏升华为人生选择,完成情感升华,体现"此心安处是吾乡"的哲学。
五、拓展运用
题目:如何用本诗论证"特色化经营"的商业理念?
答示例:诗中岭南物产的不可替代性,启示企业应发掘自身独特优势,而非盲目跟风。苏轼对荔枝的专注,恰似企业坚守核心产品的经营智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