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开学季防诈骗手册》警方通告原文与古诗鉴赏
本文以苏轼《题西林壁》为例,结合警方防诈骗主题,解析古诗中的哲理与现实警示意义,帮助读者通过古典文学理解防范诈骗的深层逻辑。
原文
题西林壁
宋·苏轼
横看成岭侧成峰,远近高低各不同。
不识庐山真面目,只缘身在此山中。
译文
从正面看是连绵山岭,侧面看却成了陡峭山峰。
远看近看高看低看,景色各不相同。
之所以看不清庐山全貌,
只因为自己身处山峦之中。
注释
横看:从正面观察。读音:héng kàn。
缘:因为。读音:yuán。典出《荀子》"缘耳而知声"。
艺术表现:前两句通过视角转换展现空间错觉,后两句以因果句式揭示认知局限。
情感表达:由景入理的顿悟感,暗含对当局者迷现象的慨叹。
创作背景
元丰七年(1084年),苏轼由黄州贬所迁汝州,途经庐山所作。此时诗人历经"乌台诗案"政治风波,对认知局限有深刻体会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:前两句具象描写,后两句抽象说理,形成"描写-转折-议论"的经典模式。
2. 语言:使用"横/侧""远/近""高/低"三组反义词,强化视角差异。
3. 思想:揭示认知受限于立场,与防诈骗中"跳出信息茧房"的理念相通。
4. 艺术:将哲学思考融入山水诗,开创宋诗理趣传统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
苏轼此诗最妙处在认知辩证法的呈现。当警方提醒"勿轻信熟人推荐投资"时,恰是"身在此山中"的现代诠释。诗中"横侧远近"的视角差,对应诈骗中精心设计的角色扮演。诗人用二十八字完成的认知启蒙,与今日反诈宣传异曲同工。
范文二
庐山烟雨被赋予哲学维度。后两句的因果逻辑,揭示诈骗受害者常见的认知闭环:越是深入骗局情境,越难察觉异常。这种跨越千年的认知规律,在AI换脸、伪基站等新技术诈骗中依然适用。古诗的警示价值,正在于其揭示的永恒人性弱点。
考试重点整理
文学常识:苏轼"以议论为诗"的宋诗特色,元丰七年创作背景。
关键字词:横(héng)、缘(yuán)、不识(未能认清)。
意象意境:庐山象征认知困境,烟雨暗示真相模糊。
知识全解:此诗与王安石《登飞来峰》并称"北宋哲理山水诗双璧"。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:
(1)横看:__________
(2)缘:__________
答案:
(1)从正面观察
(2)因为
二、主旨理解
题目:"不识庐山真面目"揭示了什么哲理?
答案:说明人受自身立场局限时难以认清事物本质,强调客观认知需要多角度观察。
三、比较鉴赏
题目:比较《题西林壁》与陆游《游山西村》的立意差异。
答案:苏轼诗侧重认知方法论,陆游诗强调困境中的希望,前者理性思辨,后者乐观豁达。
四、现实关联
题目:如何用此诗原理解释"杀猪盘"诈骗?
答案:受害者因情感沉浸(身在此山)难以识破骗局全貌(真面目),印证诗中"当局者迷"的认知规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