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参考资料> 孟郊《劝学》原文和鉴赏

孟郊《劝学》原文和鉴赏

时间:2025-08-21 11:45:02

孟郊《劝学》原文和鉴赏

孟郊的《劝学》以质朴语言揭示治学真谛,诗中“击石乃有火”等意象成为激励后人的经典。本文提供原文、译注及深度解析,帮助读者理解中唐寒士的治学精神。

原文

《劝学》

唐·孟郊

击石乃有火,不击元无烟。

人学始知道,不学非自然。

万事须己运,他得非我贤。

青春须早为,岂能长少年。

译文

敲击石头才能迸发火星,不敲击连烟都不会产生。

人通过学习才能明白道理,不学习就不会自然懂得。

所有事情都要自己实践,他人所得不算自己才能。

青春年华应当及早努力,人怎能永远保持少年时。

注释

【击石句】"击"字强调主动实践,与下句"不击"形成对比,揭示实践与认知的因果关系。

【元】通"原",本来的意思,此处作副词强调本质状态。

【知道】古汉语特殊用法,"知"为知晓,"道"指规律真理,不同于现代词汇。

【非自然】否定判断句式,暗含对"生而知之"观念的批判。

【运】运行、实践,选用动词凸显主观能动性。

创作背景

贞元十二年(796年),四十六岁的孟郊第三次赴考终中进士。此诗作于及第前后,凝结其三十年苦学经历。中唐时期科举竞争激烈,寒门士子常"十年磨一剑",诗中"青春须早为"的紧迫感具有典型时代特征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特征:前四句用比兴手法,以击石取火喻学习本质;后四句转入直陈,形成由象到理的递进。

2. 语言特色:全诗无一生僻字,但"元""运"等字用法古拙,体现孟郊"横空盘硬语"的诗风。

3. 思想内核:提出"实践-认知"的辩证关系,否定天才论,与韩愈《师说》的"人非生而知之"相通。

4. 艺术张力:末句"岂能长少年"以反问收束,使说理更具冲击力,这种手法在《游子吟》中也有体现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

诗中"击石"意象具有多重隐喻。表层看是取火场景的实录,深层则象征知识获取的艰难过程。诗人将"石"与"火"的物理关系,转化为"学"与"道"的认知关系,这种取譬方式源自《荀子·劝学》的"青出于蓝"传统。特别值得注意的是"击"字的力度感,孟郊通过这个动作动词,强调治学需要主动出击的锐气,而非被动等待。这种精神与其"春风得意马蹄疾"的狂喜形成互文,共同构成唐代寒士的奋斗图谱。

范文二

末联展现的时间意识值得玩味。唐代诗人常以"白发悲明镜"表达对衰老的恐惧,孟郊却从积极角度诠释时间价值。"须早为"的紧迫感,与汉代乐府"少壮不努力"的训诫一脉相承,但"岂能长少年"的反问更具哲学深度。诗人将个体生命置于时间洪流中审视,这种清醒的认知,既是对科举蹉跎的切身感悟,也超越了具体历史语境,成为永恒的人生警句。在艺术表现上,五言句式特有的顿挫感,强化了说理的铿锵力度。

关于《劝学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
1. 关键字词:元(yuán,通"原")、运(实践)、自然(自动获得)

2. 文学常识:孟郊"诗囚"称号、韩孟诗派特点、中唐科举制度

3. 表现手法:比兴说理、反问修辞、意象转换

4. 思想内涵:实践出真知、珍惜光阴、自我奋斗

5. 名句理解:"击石乃有火"的象征意义、"青春须早为"的现实启示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:

(1)元:__________

(2)运:__________

答案:

(1)本来

(2)实践

解析:注意古今异义和通假现象。

二、主旨理解

题目:"万事须己运"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治学观?

答案:强调亲身实践的重要性,反对不劳而获,主张通过自身努力获取真知。

解析:联系"纸上得来终觉浅"等诗句理解实践观。

三、比较鉴赏

题目:比较孟郊《劝学》与颜真卿《劝学》在说理方式上的差异。

答案:孟诗通过生活意象隐喻说理,颜诗直接列举历史事例;前者重哲学思辨,后者重经验教导。

解析:注意两首诗同题不同体的特点。

四、句子赏析

题目:赏析"人学始知道,不学非自然"的哲理内涵。

答案:破除知识先天论,指出认知来源于后天的学习积累,具有朴素唯物主义色彩。

解析:注意"自然"在句中的特殊含义。

五、拓展运用

题目:结合现实谈"青春须早为"的当代价值。

答案示例:在知识更新加速的时代,更需把握青春时光提升核心竞争力,避免"少壮不努力"的遗憾。

解析:要结合具体社会现象展开论述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