汉乐府《长歌行》原文与深度解析
《长歌行》是汉乐府名篇,以朝露易逝起兴,警示世人珍惜光阴。本文通过原文、译文、创作背景及多角度鉴赏,揭示其对生命与时间的深刻思考。
《长歌行》·汉乐府
青青园中葵,朝露待日晞。
阳春布德泽,万物生光辉。
常恐秋节至,焜黄华叶衰。
百川东到海,何时复西归?
少壮不努力,老大徒伤悲。
译文
园中青翠的葵菜上,晨露等待阳光蒸发。
和煦春光播撒恩泽,万物焕发生命光华。
总担忧秋季来临后,花叶枯黄纷纷凋零。
千百条江河奔东海,何时能向西倒流回?
年轻时若不奋发图强,年老时只能空自悔恨。
注释
【青青】形容植物鲜嫩翠绿的状态。
【晞(xī)】晒干,此处指露水蒸发。
【焜(kūn)黄】草木凋零枯黄的样貌。
【百川】虚指众多河流,喻指时间流逝。
【徒】白白地,强调悔恨的无奈。
创作背景
汉代乐府机构采集民间歌谣,《长歌行》属相和歌辞。当时社会动荡,文人常借自然意象抒发人生感慨。此诗可能经乐工整理,融合了儒家惜时奋进的思想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层次:前六句铺陈自然意象,后四句转入哲理升华,形成"兴—比—赋"的经典结构。
2. 语言特色:叠字"青青"增强画面感,"恐""复"等虚词强化情感张力。
3. 思想内涵:将物质运动规律(江河东流)与人生发展规律类比,突破单纯说教。
4. 艺术手法:连续使用葵露、春秋、江海三组意象,构成递进式隐喻系统。
范文一
诗中"焜黄华叶衰"的凋敝意象,与开篇"青青园中葵"形成强烈视觉对比。这种色彩辩证法不仅呈现自然规律,更暗喻生命从盛到衰的不可逆性。末句"徒伤悲"的"徒"字,凝结着对虚度光阴最沉痛的警示,比《论语》"逝者如斯"更具情感冲击力。
范文二
"百川东到海"的时空意象,将物理现象提升为哲学命题。诗人以反诘语气打破常规认知,用江河的线性运动暗示时间的矢量特性。这种将自然规律人格化的写法,较之《诗经》"蒹葭苍苍"的静态描写,更显汉乐府对生命意识的自觉思考。
考试重点整理
1. 关键字词:焜(kūn)黄、晞(xī)、徒
2. 文学常识:汉乐府"感于哀乐,缘事而发"的创作特征
3. 核心意象:葵露(生命短暂)、春秋(盛衰轮回)、江海(时间永恒)
4. 艺术手法:比兴连用、递进式结构、哲理化抒情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:
(1)晞:__________
(2)徒:__________
答案:
(1)晒干,蒸发
(2)白白地
二、主旨理解
题目:"百川东到海"四句表达了怎样的哲理?
答案:通过江河不能倒流的自然现象,揭示时间不可逆的特性,进而得出"惜时奋进"的人生启示。
三、比较鉴赏
题目:《长歌行》与陶渊明《杂诗》在时间意识上有何异同?
答案:同:都意识到时间流逝的残酷性。异:汉乐府强调积极进取,陶诗倾向顺应自然;前者用江河喻时间,后者以"白日沦西河"表现更强烈的虚无感。
四、拓展运用
题目:结合现代生活谈谈"少壮不努力"的当代意义。
答案示例:在知识更新加速的时代,青年更需把握学习黄金期。如沉迷短期娱乐而荒废积累,将面临更严峻的"本领恐慌"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