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参考资料> 朱熹《偶成》原文和鉴赏

朱熹《偶成》原文和鉴赏

时间:2025-08-14 08:30:02

朱熹《偶成》原文和鉴赏

朱熹《偶成》以简练语言揭示治学与修身的深刻哲理,诗中“少年易老学难成”一句至今广为传诵。本文提供原文、译文、创作背景及多角度解析,帮助读者理解理学家的思想精髓。

《偶成》原文

【宋】朱熹

少年易老学难成,

一寸光阴不可轻。

未觉池塘春草梦,

阶前梧叶已秋声。

译文

青春易逝而学问难以成就,

每一刻光阴都不该虚度。

还未察觉池塘边春草萌发的梦境,

台阶前的梧桐叶已传来秋声。

注释

“少年易老”:少年时光看似漫长实则短暂,暗含“逝者如斯”的紧迫感。

“一寸光阴”:化用《淮南子》“圣人不贵尺之璧而重寸之阴”,强调时间珍贵。

“池塘春草”:典出谢灵运《登池上楼》“池塘生春草”,象征生机盎然的青春。

“梧叶秋声”:梧桐叶落声是传统秋意象,与“春草”形成时空跳跃的对比。

创作背景

此诗作于朱熹晚年讲学期间。当时理学遭“伪学”之禁,门人离散,诗人借诗告诫弟子珍惜时光、坚守学问。诗中“春草”“秋声”的意象转换,暗喻庆元党禁前后政治气候的骤变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:前两句说理,后两句造境,形成“议论-意象”的典型宋诗结构。

2. 语言:用“易老”“难成”构成矛盾修辞,强化哲理张力。

3. 思想:体现理学家“格物致知”的治学态度,将时间意识与道德修养结合。

4. 艺术:通过“春草梦”“秋声”的蒙太奇式剪辑,实现“理趣”与“意象”的融合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

《偶成》的时空辩证法令人惊叹。朱熹将“春草”与“秋声”压缩在二十八字中,形成强烈的季节反差。这种手法并非单纯写景,而是构建了理学家的认知模型:春草象征认知的萌芽状态,秋声代表学问的成熟境界。诗人以意象的急速转换,暗示治学者必须超越线性时间观,在有限生命中追求永恒真理。

范文二

诗中隐藏着宋代士人的集体焦虑。朱熹经历过孝宗、光宗、宁宗三朝政局动荡,对“学难成”的慨叹实为对道统传承的忧患。末句“梧叶秋声”暗用《淮南子》“一叶落而知天下秋”,将个人生命体验扩展为时代感知。这种将个体叙事融入历史叙事的表达,正是宋诗“以筋骨思理见胜”的典范。

考试重点整理

1. 关键字词:

“轻”(qīng):轻视,诗中引申为浪费

“未觉”(wèi jué):尚未察觉,强调时间流逝的无意识性

2. 文学常识:

朱熹:南宋理学家,诗作兼具“义理”与“文采”

《偶成》:七言绝句,属“理趣诗”代表作

3. 意象体系:

“光阴”“池塘”“梧叶”构成“时间-空间-声音”的三维意象群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解释“未觉”在诗中的含义

答案:尚未察觉,突出时间流逝的不知不觉

解析:需结合下句“已秋声”理解其转折关系

二、主旨理解

题目:分析“一寸光阴不可轻”体现的思想

答案:强调治学修身的紧迫性,体现理学家“敬惜光阴”的修养观

解析:句中“一寸”与“不可轻”形成价值重估

三、比较鉴赏

题目:比较《偶成》与颜真卿《劝学》的劝诫方式差异

答案:朱熹借意象说理,含蓄深刻;颜诗“黑发不知勤学早”直白劝勉,通俗易懂

解析:理学诗与世俗劝学诗的不同审美取向

四、拓展运用

题目:如何用《偶成》观点看待当代“躺平”现象

答案示例:诗中提醒青春短暂与积累艰难,对“躺平”具有警示意义,但需注意朱熹主张的“格物”是积极实践而非被动积累

解析:古诗引用需注意时代语境差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