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参考资料> 范成大《四时田园杂兴》原文和鉴赏

范成大《四时田园杂兴》原文和鉴赏

时间:2025-08-18 10:45:02

范成大《四时田园杂兴》原文与深度解析

本文系统解读南宋诗人范成大的田园组诗代表作,涵盖原文、白话翻译、字词注释、创作背景及艺术鉴赏,并附考试重点与试题答案。

原文

《夏日田园杂兴·其七》

范成大

昼出耘田夜绩麻,村庄儿女各当家。

童孙未解供耕织,也傍桑阴学种瓜。

译文

白天锄草夜晚搓麻线,农家男女各自承担活计。

幼童虽不懂耕织之事,也在桑树荫下模仿种瓜。

注释

【耘田】除草农活,读作yún tián

【绩麻】将麻纤维搓成线,读作jì má

【各当家】各司其职,体现农村分工协作

【傍】靠近,读作bàng

末句通过儿童模仿劳动的场景,展现田园生活的传承性

创作背景

淳熙十三年(1186年),范成大退居苏州石湖期间,观察吴地农村生活所作。组诗共六十首,按四季分类,此为其七。诗人历经宦海沉浮后,以平民视角记录南宋乡村的真实图景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特征:前两句全景式描写劳动场景,后两句特写儿童细节,形成宏观与微观的呼应

2. 语言特色:动词"耘""绩""种"准确凝练,白描手法呈现生活本真

3. 思想内涵:突破传统田园诗的理想化倾向,展现真实的劳动美学

4. 艺术创新:以儿童视角消解劳动艰辛,赋予农事活动诗意美感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:劳动诗学的平民表达

范成大将文人审美与民间生活深度融合。诗中"昼出耘田"与"夜绩麻"形成时间闭环,构建完整的劳动叙事。"各当家"三字力透纸背,既写分工协作的农村伦理,又暗含对劳动价值的肯定。末句尤见匠心,儿童的游戏性模仿消解了农事艰辛,桑树荫下的剪影成为永恒的生命寓言。

范文二:细节中的时代镜像

诗人以人类学视角捕捉南宋农村的生存智慧。全诗未用任何抒情语汇,却通过"绩麻""种瓜"等具体场景传递温暖意蕴。值得注意的是"未解"与"也傍"的转折,既符合儿童心理特征,又暗示农耕文化的代际传承。这种非虚构写作手法,比陶渊明的理想田园更显血肉丰满。

考试重点整理

1. 字词读音:耘(yún)、绩(jì)、傍(bàng)

2. 文学常识:范成大与杨万里、陆游、尤袤并称"中兴四大诗人"

3. 艺术手法:白描、细节描写、以小见大

4. 意象分析:桑阴象征农耕文明的延续性

5. 意境特征:朴实自然中见深意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:

(1)夜绩麻:__________

(2)各当家:__________

答案:

(1)搓麻线

(2)各司其职

二、主旨理解

题目:末句"也傍桑阴学种瓜"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?

答案:展现农耕文化的代际传承,儿童通过模仿学习生存技能,体现劳动教育的自然形态。

三、比较鉴赏

题目:本诗与陶渊明《归园田居》在田园描写上有何差异?

答案:范诗侧重客观记录劳动场景,陶诗侧重主观抒发隐逸情怀;范诗展现群体生活,陶诗聚焦个人体验。

四、句子赏析

题目:分析"村庄儿女各当家"的艺术表现力

答案:用高度凝练的语言概括农村分工协作的生存状态,"各"字强调个体价值,"当家"体现责任意识,具有社会学观察价值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