陶渊明《饮酒·其五》原文和鉴赏
本文解析陶渊明田园诗代表作《饮酒·其五》,涵盖原文、白话翻译、字词注释、创作背景及艺术特色,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诗人"心远地自偏"的隐逸哲学。
《饮酒·其五》
晋·陶渊明
结庐在人境,而无车马喧。
问君何能尔?心远地自偏。
采菊东篱下,悠然见南山。
山气日夕佳,飞鸟相与还。
此中有真意,欲辨已忘言。
译文
把草屋建在热闹的地方,却听不到车马的喧嚣。
若问我怎能做到这样?心灵超脱尘俗自然觉得住地僻静。
在东篱下采摘菊花,悠闲中抬头望见南山。
山间雾气在傍晚更显美好,结伴归巢的飞鸟掠过眼前。
这情景蕴含人生真谛,想要说明却忘了如何表达。
注释
【结庐】建造简陋房屋。结,构筑;庐,茅舍。
【人境】人类聚居之地,与"山林"相对。
【车马喧】权贵往来的喧闹,暗指官场应酬。
【心远】心境超脱。出自《庄子》"形在江海之上,心存魏阙之下"。
【南山】庐山,时称"南岭"。道家视山为仙境象征。
【真意】自然本真的意趣,典出《庄子》"言者所以在意,得意而忘言"。
创作背景
约作于晋安帝义熙十三年(417年),陶渊明归隐十二年后。时值刘裕篡晋前夕,社会动荡加剧。诗人拒绝江州刺史檀道济的米肉馈赠,在《饮酒》组诗序言中自述"既醉之后,辄题数句自娱",实为借酒抒怀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特征:前四句议论,中四句写景,末二句悟理,形成"起承转合"的经典模式。
2. 语言艺术:"悠然"二字兼具动作与神态,与"见"字配合展现物我两忘境界。
3. 思想内核:提出"心远"超越物理距离的隐逸观,发展老庄"虚静"学说。
4. 意象运用:菊花象征高洁,飞鸟隐喻自由,构建完整的田园审美体系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
诗中"采菊"动作极具仪式感。陶渊明将日常农事诗化为精神操练,东篱成为隔绝尘世的结界。南山在此并非客观存在,而是心境投射的镜像。"见"字被动语态暗示物我相遇的偶然性,与王维"行到水穷处,坐看云起时"异曲同工。这种不期然的审美邂逅,正是道家"坐忘"境界的生动呈现。
范文二
尾联"忘言"的留白堪称绝妙。陶渊明效法庄子"得意忘言"的哲学表达,用语言否定语言。这种矛盾修辞实际构建了双重意境:表层是陶醉美景的失语状态,深层暗讽世俗辩论的无谓。苏轼评陶诗"外枯而中膏"正指此类,看似平淡的叙述里包裹着思想的锋芒。
考试重点整理
【字词读音】喧(xuān)、尔(ěr)、悠然(yōu rán)、日夕(rì xī)
【文学常识】陶渊明号五柳先生,开创田园诗派;本诗属古体诗中的五言古诗
【核心意象】菊花(君子品格)、飞鸟(精神自由)、南山(理想彼岸)
【意境特征】自然淡远中见深邃哲理,开创"平淡有味"的审美范式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:
(1)结庐:__________
(2)日夕:__________
答案:
(1)建造简陋房屋
(2)傍晚时分
二、主旨理解
题目:"心远地自偏"体现了怎样的处世哲学?
答案:强调精神超脱比物理隐居更重要,只要内心远离世俗,身处闹市亦如隐居。这种思想发展了道家"小隐在山林,大隐在市朝"的理念。
三、比较鉴赏
题目:比较本诗与王维《竹里馆》在隐逸情怀表达上的异同
答案:同:都表现物我交融的隐居之乐。异:陶诗强调主动的精神超脱,王诗侧重被动的自然感悟;陶诗多哲理思辨,王诗重画面经营。
四、句子赏析
题目:分析"采菊东篱下,悠然见南山"的艺术表现力
答案:通过"采""见"两个日常动作展现超然心境,动词选用精准;"悠然"既是神态描写又暗含时间长度;东篱与南山构成空间纵深感,画面层次丰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