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参考资料> 王维《鹿柴》原文和鉴赏

王维《鹿柴》原文和鉴赏

时间:2025-08-20 12:00:02

王维《鹿柴》原文和鉴赏

王维的《鹿柴》以空灵笔触描绘山林幽静之景,展现诗人晚年禅意心境。本文通过原文、译文、创作背景及多角度解析,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这首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。

鹿柴

唐·王维

空山不见人,

但闻人语响。

返景入深林,

复照青苔上。

译文

幽静的山中看不见人影,

只隐约听到人声回荡。

夕阳的余晖穿过密林,

斑驳地映在青苔之上。

注释

鹿柴(zhài):王维辋川别墅二十景之一,原为养鹿场。"柴"通"寨",栅栏之意。

返景(yǐng):夕阳返照的光线。"景"通"影",日光之意。

青苔:诗中暗含时间沉淀的意象,与短暂光影形成对照。

艺术表现:以声衬静(人语响),以动写静(光影移动),构成"有声的寂静"独特意境。

创作背景

此诗作于天宝年间王维隐居辋川时期。经历安史之乱的政治挫折后,诗人购得宋之问蓝田别墅,与裴迪唱和完成《辋川集》二十首,《鹿柴》为其五言绝句组诗中的第四首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特色:前两句写听觉体验,后两句转视觉画面,形成感官交织的立体空间。

2. 语言艺术:"不见"与"但闻"形成感知对比,"入"与"照"展现光线动态。

3. 思想内涵:通过刹那光影的捕捉,体现禅宗"瞬间即永恒"的哲学思考。

4. 艺术创新:突破六朝山水诗程式化描写,开创"诗中有画"的意境表现方式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

诗中"以寂为乐"的审美体验,彰显王维晚年艺术造诣。首句"空山"奠定寂静基调,次句"人语响"非但不破静,反以声波震动强化空山幽邃。后两句光影描写尤见功力,夕阳穿透密林的瞬间,青苔作为最原始的植物,承载着时间沉淀与光影流动的双重隐喻。这种"瞬间直观"的捕捉方式,与南宗禅"顿悟"思维高度契合。

范文二

《鹿柴》展现了中国山水诗的空间美学。前两句构成垂直空间:人声来自不可见的山体内部,暗示纵向深度。后两句形成水平展开:斜阳横向切入森林,光斑在苔藓平面延展。这种三维空间建构,比西方风景画早千年实现立体表现。诗中"人语—深林—青苔"的意象链,实为"天籁—地脉—时间"的哲学符号,微小景致中蕴含着宇宙秩序。

关于《鹿柴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
1. 字词读音:鹿柴(zhài)、返景(yǐng)、青苔(tái)

2. 文学常识:王维"诗佛"称号、辋川集组诗形式、盛唐山水田园诗派

3. 艺术手法:以动衬静、光影对比、感官转换

4. 意象分析:空山(禅境)、人语(天籁)、青苔(时间)

5. 思想内涵:禅宗空观、物我两忘的自然观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:

(1)返景:__________

(2)但闻:__________

答案:

(1)夕阳返照的光线

(2)只听到

解析:"景"为古今异义词,此处通"影";"但"在古诗中常作范围副词。

二、主旨理解

题目:诗中"空山不见人,但闻人语响"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?有何效果?

答案:运用以声衬静手法,通过人声回荡反衬山野空寂,营造"鸟鸣山更幽"的意境效果。

解析:此手法源于《诗经》"萧萧马鸣,悠悠旆旌",王维发展为更精妙的艺术表达。

三、比较鉴赏

题目:比较《鹿柴》与柳宗元《江雪》在意境营造上的异同。

答案:同:均通过感官对照(声寂/人鸟绝)表现孤寂。异:王诗空灵含蓄,体现禅趣;柳诗冷峻峭拔,充满孤愤。

解析:比较时需结合诗人不同的人生境遇,王维为主动隐居,柳宗元属贬谪流放。

四、拓展运用

题目:如何理解"返景入深林,复照青苔上"体现的哲学思考?

答案示例:夕阳穿透密林的短暂光照,与永恒生长的青苔形成时空对话,揭示瞬间与永恒的统一性,体现禅宗"即色悟空"的思维方法。

解析:分析需结合王维奉佛经历,指出其"以物观物"的认知方式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