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参考资料> 王勃《送杜少府之任蜀州》原文和鉴赏

王勃《送杜少府之任蜀州》原文和鉴赏

时间:2025-08-18 09:15:01

王勃《送杜少府之任蜀州》原文与深度解析

本文全面解读初唐四杰之首王勃的经典送别诗,涵盖原文、译文、创作背景、艺术鉴赏及考试要点,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诗中旷达胸襟与不朽意境。

《送杜少府之任蜀州》

唐·王勃

城阙辅三秦,风烟望五津。

与君离别意,同是宦游人。

海内存知己,天涯若比邻。

无为在歧路,儿女共沾巾。

译文

长安城垣巍峨护卫三秦大地,遥望蜀州风烟弥漫五大渡口。

与你离别时满怀惆怅之情,只因你我同是漂泊求官之人。

只要四海之内存在知心好友,即便远隔天涯也如近邻般亲近。

不必在分岔路口效仿小儿女,让泪水打湿彼此的衣襟。

注释

【城阙】指唐代都城长安,"阙"(què)为宫门前两侧楼观。

【三秦】项羽灭秦后分封雍、塞、翟三国,此处代指关中地区。

【五津】岷江自灌县至犍为段五大渡口:白华津、万里津、江首津、涉头津、江南津。

【宦游】古代士人离家远游谋求官职的行为,源自《汉书·司马相如传》。

【比邻】化用曹植《赠白马王彪》"丈夫志四海,万里犹比邻"典故。

创作背景

公元666年,王勃因戏作《檄英王鸡》被逐出沛王府,客居蜀地时送别赴任的杜姓友人。唐代士人常因铨选制度辗转各地,此诗既写离情,更展现初唐文人积极用世的共同心态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特色:突破六朝送别诗"悲怨—劝慰"模式,首联造境宏大,颔联转写共情,颈联陡立意境,尾联反用传统泣别意象。

2. 语言艺术:"辅""望"二字动态勾勒空间关系,"存""若"虚词构成条件逻辑,形成哲理张力。

3. 思想价值:将个人离愁升华为士人阶层的共同精神追求,体现初唐文学"气质渐高"的变革特征。

4. 历史意义:明代胡应麟《诗薮》评此诗"终篇不著景物,而兴象婉然",开创盛唐气象先声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

此诗最动人处在于时空意识的超越。三秦城阙与五津风烟的并置,构建起宏大的地理坐标系;"海内""天涯"的对比,又将物理距离转化为心理尺度。诗人以宇宙视野观照人间离别,这种思维方式明显受到佛教"三千大千世界"观念影响。尾联对儿女情态的否定,实为对士大夫精神高度的肯定。

范文二

王勃对传统送别诗的革新体现在情感处理上。六朝送别多写"行子肠断""居人愁卧",此诗却以"同是宦游人"建立情感共同体。颈联十四字包含三重转折:先承认空间阻隔(海内天涯),再确认精神联结(知己),最终达成心理认同(比邻)。这种层层递进的逻辑,使诗句具有格言般的永恒魅力。

考试重点整理

1. 文学常识:王勃属"初唐四杰",此诗代表五律成熟之作,明代高棅《唐诗品汇》列为"正宗"。

2. 核心意象:"三秦—五津"构成送别场景,"歧路"语出《列子》杨朱泣歧典故。

3. 易错字音:津(jīn)、宦(huàn)、歧(qí)。

4. 名句理解:"海内存知己"句体现唐人对友谊的宇宙化认知,可联系张九龄"相知无远近"对比。

5. 手法考点:借景抒情(首联)、直抒胸臆(颈联)、用典反用(尾联)。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:

(1)辅:__________

(2)无为:__________

答案:

(1)护卫,拱卫

(2)不要

解析:"辅"为动词活用,体现都城与地域的关系;"无为"是唐人口语,表禁止语气。

二、主旨理解

题目:"海内存知己,天涯若比邻"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态度?

答案:超越地理局限的豁达友情观,强调精神契合比物理距离更重要,体现唐人的胸襟气度。

解析:此联将曹植诗句浓缩提升,需结合初唐士人漫游风气理解。

三、比较鉴赏

题目:比较王勃此诗与王维《送元二使安西》的情感差异。

答案:王勃诗理性旷达,以哲理消解离愁;王维诗深情绵邈,借酒强化别情。前者展现初唐昂扬气质,后者体现盛唐含蓄韵味。

解析:两诗均属送别题材,但时代精神与个人风格迥异。

四、句子赏析

题目: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。

答案:以宏阔视野确立空间框架,"城阙"与"五津"形成送者与行者呼应,为后文抒情奠定超越性基调。

解析:地理意象的选择体现诗人胸襟,需注意"辅""望"的主动视角。

五、拓展运用

题目:如何理解"同是宦游人"的现代意义?

答案示例:揭示人生旅程中共同的身份认同感,提醒当代人在竞争社会中保持同理心,适用于论述职场关系、异乡奋斗等主题。

解析:古诗现代化解读需把握精神内核,避免牵强附会。

相关文章: